紅崖山位于貴州省關嶺縣境內,山上有一壁灼灼似火的奇崖,寬約百米,高達三十余米,頗具氣勢,遠處望去確像一壁燭天的赤城,與關索嶺遙相對峙,在漫山叢綠中更加醒目。
在這壁紅崖北面的一隅,數十平米的峭崖上,有若干奇怪的符號,其布局蹊蹺,風格古拙。這就是紅崖天書,被譽為“黔中第一奇跡”。發現至今有多種稱呼,如“紅崖碑”“諸葛公碑”等,其法定名稱則為“紅崖古跡”。
紅崖天書似畫如字。字畫混體,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雕非鑿,如篆如隸,筆勢古樸、結構奇特,雖然排列無序,卻也錯落有致,仿佛上古書家謀章布局,大有“上儕禹碑,下陋秦石”的“磅礴之氣”。
關嶺縣因境內的關索嶺得名,這是一塊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在遠古時期已有燦爛文明。同時關索嶺地勢險峻,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康熙大帝稱關索嶺為“滇黔鎖鑰”,并題匾掛在古驛道的御書樓上。紅崖天書在此出現應該具有深度的歷史底蘊。
在曬甲山附近的斷橋鄉龍爪村至今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紅巖對白巖,金銀十八抬,誰人識得破,雷打巖去抬秤來。”這首民謠暗含的意思是這樣的:曬甲山的紅巖對面有一堵白巖,紅巖里面藏著十八抬金銀,而對面的白巖里則藏著一把大秤,倘若有誰能夠識破這“紅崖天書”,紅巖(即“天書”的背后)會自動洞開,就可以去對面的白巖里取出那把足夠稱量紅巖里那十八抬金銀的大秤來了。
這個民謠雖然有些玄虛,可它卻似乎又暗含深意。遺憾的是,直到今天也沒有誰能真正地識破“天書”,并得到那十八抬金銀。
長期以來,有關專家、學者為破譯“天書”紛至沓來,對“天書”的解釋也層出不窮。一些專家認為“天書”內容為皇帝所頒的一道“討伐詔檄”;有人認為“天書”刻的是諸葛亮南征的有關傳說和遺跡;有人認為“天書”是夏禹治水功成之后的刻石紀念。
為早日破譯神秘的“紅崖天書”,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曾懸賞100萬元征集破譯解釋,但至今仍無人能解。那些赫紅色的神秘符號經數百年風雨剝蝕,卻依然如故,色澤似新。這種呈現眼前不難察覺的神秘,更能激發人類去探索紅崖天書那撲朔迷離的內涵。
(摘自《天下奇聞》 2019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