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曉芹
[摘要]妊娠期及哺乳期是女性較為特殊的兩段生理時期,由于該時期孕產婦抵抗力不佳,感染疾病的風險較高,臨床通常會給予患者抗茵藥物以治療感染。部分抗茵藥物可導致母體受損、胎兒畸形,為保障母嬰健康、提高分娩質量,應盡量選擇對胚胎、胎兒及新生兒損害較小的抗茵藥物。
[關鍵詞]孕產婦;抗茵藥物;妊娠期;哺乳期;用藥指導
[中圖分類號]R714.7: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21-0069-02
抗菌藥物指對細菌有抑制或滅殺作用的藥物,包括抗生素及人工合成抗菌藥物,多被用于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用于孕產婦時風險較高。由于胚胎、胎兒及新生兒免疫力不佳,在對孕產婦使用抗菌藥物時,可對母體內分泌及代謝產生影響,通過胎盤循環及乳汁分泌進一步影響胚胎、胎兒或新生兒。因此,臨床醫師在對孕產婦應用抗菌藥物時,不僅需掌握藥物的抗菌譜、作用原理、毒副作用、用量等信息,也要熟悉該藥對母體及胎兒是否有影響,影響的時長及程度。在滿足病情所需治療的基礎上,盡量減小藥物對胎兒的負面影響。鑒于此,本研究參照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署(FDA)的等級標準對抗菌藥物進行分類。闡述如下。
1常用抗菌藥物FDA分級
目前尚無妊娠期及哺乳期安全抗菌藥物(A類),根據抗菌藥物對母體的毒性作用及對胎兒的影響程度,將藥物分為妊娠期及哺乳期可用抗菌藥物(B類)、妊娠期及哺乳期慎用抗菌藥物(c類)、妊娠期及哺乳期禁用抗菌藥物(D類)嘲。
1.1妊娠期及哺乳期可用抗菌藥物(B類)B類藥物對母體和胎兒基本沒有危害,安全性較高。①大環內酯類(除酯化物):該類抗生素屬抑菌劑范疇,抗菌譜和青霉素類似,其對普通細菌造成的呼吸道感染有較好療效,而對弓形體、衣原體、支原體等菌種也能發揮較好抗菌效果。該類藥物具有毒性低、血藥濃度較低、組織分布及細胞內移行性良好、變態反應少等優勢,在妊娠及哺乳期全過程使用均有較高安全性。②頭孢菌素類(第三代):該類抗生素在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化學結構、作用原理及臨床應用等方面均和青霉素類似,其具有抗菌譜廣、過敏反應發生率低等優勢,其相較第一代及第二代頭孢菌素有所改良,對腎臟毒性已降到較低,對母體及胎兒影響較小,可應用于妊娠及哺乳期全過程。③抗厭氧菌及抗滴蟲藥:該類藥物對細菌有一定致突變作用,在妊娠前3個月應用可造成胎兒畸形,若需保證用藥安全性,應于妊娠3個月后應用該藥。④青霉素類:該類抗生素可通過阻礙細菌細胞壁合成,發揮抗菌效果,而哺乳類動物無細胞壁,所以該類藥物對胎兒毒性最小,不易導致胎兒畸形,且對母體肝腎功能影響也較小。但過往常用的青霉素類藥物抗菌譜較窄,且服藥后易產生耐藥性,過敏反應較高。而近年來投入使用的復合及半合成青霉素類制劑,彌補了上述缺點,為廣譜抗生素,并具有較高安全性,可應用于妊娠及哺乳期全過程。
1.2妊娠期及哺乳期慎用抗菌藥物(c類)c類藥物經動物實驗研究證實可殺死胚胎或致胎兒畸形,對孕產婦用藥時需權衡利弊,決定是否能使用藥物。①抗菌中草藥:板藍根可興奮子宮平滑肌,使用劑量較大時可導致早產,慎用于孕婦。大青葉與板藍根是同株植物,也需慎用。②喹諾酮類:該類藥物毒勝較低,無致突變、致畸形的作用,但可引起年幼動物關節病變,用藥后可影響胎兒神經功能及軟骨發育。③氯霉素類:受胎盤因素影響,該類抗生素可在胎兒體內蓄積,難以排出。于妊娠期使用該藥,可導致新生兒出生后發生灰嬰綜合征,即出現腹脹、厭食、嘔吐、循環衰竭癥狀。慎用于孕早、中期,禁用于孕晚期。④磺胺藥:該類藥物可進入胎體,競爭性結合血漿蛋白,導致游離型膽紅素無法結合血漿蛋白,含量升高、滲入血腦屏障,可導致胎兒腦損傷,發生核黃疸。
1.3妊娠期及哺乳期禁用抗菌藥物(D類)D類藥物經臨床實踐證實對胎兒危害嚴重,通常不考慮應用。①抗菌中藥或中成藥:六神丸有效成分為蟾酥,有毒性作用,并含有麝香,可造成子宮收縮,導致早產或流產。穿心蓮可對抗孕酮,阻止絨毛滋養細胞生成,可導致流產。②四環素類:該類藥物致胎兒畸形風險較高,可導致胎兒短肢畸形、四肢發育不良、牙蕾發育不良、先天性白內障等癥狀。而在孕后期應用可導致孕婦肝功能衰竭。③氨基糖甙類:該類藥物具有腎、耳毒性,可導致新生兒出現聽力障礙。④紅霉素酯化物:該類藥物可導致孕婦膽汁淤積、阻塞性黃疸及肝腫大等癥狀。
2妊娠和哺乳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2.1妊娠和哺乳期用藥特點妊娠期時,母體為適應胎兒發育需求,發生一系列生理改變,可導致抗菌藥物在孕婦體內的代謝、吸收、排泄等均發生異常。胃腸道平滑肌張力和動力出現減弱,口服藥物往往吸收緩慢,應采用靜脈注射給藥。妊娠6周后,母體血容量增加,服藥后血藥濃度降低,因此抗菌藥物用量應高于非孕期患者。妊娠過程中,母體處于高雌激素水平,肝臟膽汁淤積,藥物排出緩慢,應避免使用對肝臟損傷的抗菌藥物。對合并高血壓的妊娠期患者,應適當減量,以防抗菌藥物在患者體內蓄積。受精3周后,建立胎兒一胎盤循環,胎兒易受藥物影響,出現畸形。受精9周后,胎兒進入生長發育階段,易受藥物影響,出現核黃疸、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等癥狀。進入哺乳期后,患者所服用的抗菌藥物均可通過血漿乳汁屏障被轉運至乳汁。但由于患者機體存在生理濾過系統,藥物被轉移到母乳的比例較低,因此乳汁中藥物濃度較低,經新生兒消化吸收后,新生兒機體內的血藥濃度低,難以對新生兒產生影響。但磺胺、四環素、紅霉素等藥物,經乳汁排出量較大,用藥風險較高。
2.2妊娠和哺乳期抗菌藥物使用原則合理、安全用藥是妊娠和哺乳期用藥的主要原則,用藥時需有明確的指征,避免抗生素濫用。當確實有感染發生時,醫生應考慮感染部位、病原體、嚴重程度,選擇針對性的抗菌藥物,分析該藥物的代謝動力學及藥理作用,分析藥物對母體造成的不利影響及對胎兒產生的毒副反應、致畸性,權衡藥物對母體及胎兒的直接及潛在危害后,結合產婦孕周、有無孕期并發癥等信息,決定是否使用此抗菌藥物。由于目前暫無A類抗菌藥物,對妊娠和哺乳期患者用藥時,應盡量選用B類藥物,慎用c類藥物,禁用D類藥物。若有療效肯定、臨床使用時間長、具有充足用藥經驗的藥物,應優先選用。而對于兩種療效相近的藥物,選擇時需選取對母體及胎兒危害較小的藥物。若單一用藥方案可發揮療效,應盡量避免聯合用藥方案。若小劑量用藥可發揮療效,應劑量避免選擇大劑量藥物。孕3個月內是胎兒器官發育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內,盡量避免抗菌藥物治療,應優先考慮推遲治療。妊娠全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用藥,若患者病情為可用藥或可不用藥,應堅決不用藥。進入哺乳期后,應選擇代謝快、小劑量的藥物,哺乳時需避開藥物濃度高峰期,治療過程中監測新生兒血藥濃度,若發現異常應及時停止母乳喂養,改為人工喂養。妊娠和哺乳期治療過程中均應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及時間,并注意及時停藥。
3結束諳
總而言之,妊娠和哺乳期是女性特殊生理時期,應用抗菌藥物應考慮多方面的問題,包括藥物療效、妊娠期及哺乳期的生理變化、藥物代謝情況、藥物對胎兒及新生兒的影響等。正確選擇抗菌藥物有助于控制感染,并可減輕對母體及胎兒損傷,更好的保障母嬰健康,提高新生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