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言遠 張靜 余文俠 徐巧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眼球摘除術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方法:將我院眼科收治的86例行眼球摘除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常規護理應用在對照組患者中,心理護理干預運用在干預組中,干預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積分變化情況。結果:干預后兩組間進行比較,干預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積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眼球摘除術患者手術前后心理負擔沉重,極易引起焦慮抑郁情緒,心理護理干預是減少患者心理焦慮抑郁情緒的重要基礎,應對此類患者常規進行心理護理干預。
[關鍵詞]心理護理;眼球摘除;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R473.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21-0173-02
眼球摘除術是眼科臨床中較常見的一種破壞性的手術治療措施,是不得已但必須實施的眼科治療手段。眼球摘除術患者治療后不僅影響患者面部美觀,還會降低患者的視覺功能,患者的學習、生活及工作等收到嚴重威脅,甚至導致患者身體殘缺。因此,大部分手術患者在手術治療后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心理壓力、自卑、害怕等心理Ⅲ。臨床護理過程中應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及心理狀態評估結果給予患者個性化的心理疏導及干預,讓其能認同手術,樂觀面對生活,已取得較好的效果,本文通過對86例行眼球摘除術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眼科2014年1月~2018年1月共收治的86例行眼球摘除術患者,男62例,女24例,年齡13~82歲,平均47.5歲,其中眼球嚴重破裂傷32例(37.2%),絕對期青光眼15例(17.4%),眼內炎11例(12.8%),角膜潰瘍穿孔10例(11.6%),視腫瘤10例(11.6%),其他眼病8例(9.3%)。將8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各43例,兩組手術患者之間對比的基線資料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性高。
1.2護理常規護理應用在對照組患者中,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在手術前、手術后及出院后給予系統全面的心理護理干預,干預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積分的變化。針對干預組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術前心理疏導:臨床報道顯示,九成以上的老年患者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心理負面情緒,但是大多數能夠在一定時間內接受事實,家屬一般也能承受。但對年輕患者來說,自己心理負擔會比較重,對往后工作及生活均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極易導致患者喪失生活自信,出現絕望、悲痛及自卑等心理。針對患者以上情況,可采用宣泄法、升華法疏導其焦慮情緒,同時開展相關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對疾病、治療情況等有深入的認知,可以正視疾病。并為患者疏導:雖然身體上出現了殘缺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彌補自身的不足,只要自己肯努力就會有所成長,引導患者盡快的接受現實,勇敢的應對未來的困難及阻礙。準備行眼球摘除術的患者,由于五官表面上的損害會導致較為嚴重的應激反應出現,甚至對患者的手術治療及預后心理等產生影響,針對此類患者實施相應的心理疏導尤為必要。剛入院時,與患者之間進行交流,第一印象往往非常重要,因此應實施一對一的熱情接待及心理疏導,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關心患者,為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引導患者家屬共同陪伴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細致的給患者介紹病區環境、同室病友、床位醫生及護士,再就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手術的必要性,幫助患者權衡手術的利弊,減少患者的矛盾心理,盡量多用鼓勵性、安慰性語言,使其樹立對手術的信心,消除恐懼感。對于那些注重外貌的年輕患者,自尊心會更強,他們面對著角色及傷痛等雙重打擊,家屬對這一現實也無法接受,患者心理狀態較差且無法面對自己殘缺的現狀,加上社會及家庭因素的影響,患者極易生活在焦慮抑郁中,對此我們應激發患者的生活自信心及責任意識,引導患者在手術后盡快的接受現實。針對擔心手術治療效果及預后康復的患者可以給予相應的PPT教學、講座及一對一解答等多元化的健康宣教,對手術過程、效果等進行教育,提高患者治療自信心,減少擔心及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出現。指導患者家屬多陪伴、鼓勵及引導患者,促進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術后心理疏導:全身麻醉處理的患者手術后應給予基礎護理,去枕平臥6小時,頭偏向一側,避免發生誤吸。局麻患者取頭高位,減少活動,避免出血,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手術不僅對患者身體是種較大的創傷,對心理也是一種強烈的刺激,術后的心理護理對恢復非常重要,術后的患者最大的障礙是心理的壓力,患者術后看到深陷的眼窩,情緒往往會出現動搖,不愿與人接觸。此時護士最主要的就是對患者實施減壓處理,針對患者情緒及心理進行評估后,幫助患者準確的自我調整及疏導,針對患者的護理需求進行盡可能地滿足,提供給患者最優質的的服務,使患者盡快從抑郁和自卑中解脫出來,回歸正常生活。護士應主動和患者溝通,向患者介紹手術的效果,取得充分的信任,充分發揮家庭的支持作用,通過家屬對患者的關心和安慰,讓病人感受到她沒有被人輕視,認識到不良的心理狀態對健康的不利影響,并重新認識自身的價值所在,可使患者更快的樹立對生活的信心。(3)出院后的心理護理:病人出院后心理指導依然很重要,病人從醫院到家庭,環境的改變,會使病人心情起伏,一時不能適應,應充分發揮家庭支持意義,對患者家屬進行疏導干預,通過家屬的心理支持干預,讓患者感受到心理安慰,讓患者慢慢適應正常人的生活。責任護士應該定期做好電話回訪,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心理及情緒的變化,適時的給予心理支持。
1.3觀察項目及評定標準患者心理情緒變化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共30個因子,滿分80分,50分以上即為有焦慮、抑郁狀態,分數越高情況越I嚴重。
1.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統計學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組內相比較焦慮抑郁積分均明顯好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兩組組間比較,干預組在焦慮積分、抑郁積分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有效、全面及綜合性的心理疏導能進一步的促進實施眼球摘除術患者的心理狀態,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及心理壓力,引導患者更好的跟隨醫護人員的腳步康復。在對手術患者實施心理疏導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結合學校內學習的護理技能及知識點,從患者出發,為患者提供全面、綜合及整體的心理方面的疏導及干預。心理層面相對于其他有形的護理措施來說具有明顯的特征,主要表現為護理人員通過語言、行為、護理態度等為改變患者對自身的認知及日后的憧憬,促進患者身心健康的發展,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及心理壓力,減少由于不良負面情緒導致的危險事件的發生,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促進患者預后及手術效果的提高。護理人員在為患者實施心理疏導的過程中應注意語言的規范性及準確性,利用自身積極開朗、活躍的態度感染患者及家屬,讓患者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及生活的意義,激發患者的責任意識及生活信心。本次觀察結果顯示,86例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后的心理狀態明顯優于護理前。護理后顯著的減輕了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并有效的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出院,且出院后能夠樂觀的面對今后的生活,并獲得良好的社會適應。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對眼球摘除患者的護理效果十分顯著,能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護理價值及積極性,促使患者術后心理狀態的改善,最大程度上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的改善,建議臨床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