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輝
歐陽自遠,1935年生于江西吉安,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隕石學和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曾推動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指導制定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
“嫦娥四號,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衛星成功發射的第二天,年逾80歲的歐陽自遠就在西昌中國探月科普營里,向聽眾講解著穿越千年的探月征途。
“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是40億年前被隕石砸出來的。在這個坑里,能探尋到月球完整的歷史。”每次講到關鍵之處,歐陽自遠都會激動地站起來。
“我的探月夢,其實是從地面開始的。”1952年,歐陽自遠即將參加高考。“當時,國家號召‘年輕的學子要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歐陽自遠,他立志要“為國家找礦”。
? 于是,歐陽自遠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剛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學習礦產勘探。
? 為國家找礦,他孤身一人跑遍了各種礦井,深入礦坑,觀察礦脈,采集樣品。“每次地質勘探回來,都拉回十幾箱石頭,家里、辦公室里都堆滿了。”
? 本以為,歐陽自遠的人生軌跡會沿著“找礦”一直進行下去。1960年,他有幸成為時任中科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侯德封的助手,開始接觸核子地質學。
?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58年,美、蘇開始探測月球;1961年,美、蘇開啟火星與金星探測……人類的空間時代,悄然而至。“聽到這些消息,我嚇了一跳。”歐陽自遠說,這時候認識到,除了地球,廣袤的宇宙還有更多寶藏。“我國也得加緊進入空間時代。”
但對那時候的中國來說,發射衛星還是件很遙遠的事情。“為了探月夢,我們準備了35年、又論證了10年,家都很少回。”歐陽自遠回憶。
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很多鐵隕石被當作鐵礦石投入小高爐,卻怎么也熔不掉。歐陽自遠發現,這些石頭其實是鐵隕石,他非常驚喜,像找到了進入外太空的“金鑰匙”。
“科學精神需要專注,只有專注,才會去發現、去質疑、去探索。”上雪山、進荒漠、闖南極、考察隕石雨……歐陽自遠拼命地收集來自外太空的隕石。對此,他還找來國外文獻,自學語言、翻譯著作,在中國創立了隕石學。
1978年,美國時任總統卡特,派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送給中國一小塊月球上采回的石頭。“1克重,只有黃豆大小。”歐陽自遠幸運地得到了研究它的機會。“我們截取了0.5克做研究,花了4個月進行全面解剖,搞清楚了它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結構構造、演化歷史等,為此發表了14篇論文。美國人都說,中國科學家,了不起!”
也正是這塊石頭,堅定了歐陽自遠的探月信念。15年后,他正式提出了月球探測的初步設想。
“要做的事還很多,得加緊‘趕路’。”隨著年紀增長,歐陽自遠也開始有一些身體上的不適,但他仍然保持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晚上11點睡覺、工作一整天的生活節奏。“人這一輩子,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好,這樣很值得。”
? 如今,四處奔波,仍是歐陽自遠生活的常態。歐陽自遠說:“不考慮閑事,一心只牽掛探月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