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瑾
“留學生中精神疾病發病率很高。”剛從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畢業的聶博,本科和碩士期間學習的都是心理學,并有在心理咨詢中心實習的經歷。他發現,誘發留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大致可歸為三類:一是學業壓力;二是和父母的關系;三是和戀人的關系。其中又以學業壓力最為常見。聶博介紹說,為及時解決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英國各大院校都配備、提供心理支持的咨詢人員或團隊。
正在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翁來逸曾經歷過一段非常自閉的心理低潮期,他說:“牛津大學有一個心理援助機構,是由校方設立的心理輔導中心?!迸=虼髮W植物科學系的婁琦介紹,心理輔導服務機構還設立了“同伴支持互助計劃”,從學生中招募志愿者,對他們進行相關培訓,讓他們參與到心理輔導團隊中,幫助有需要的同學。
? 婁琦是“同伴支持互助計劃”里的一名志愿者。成為志愿者之前,她經歷了長達一個學期的培訓。婁琦已經在“同伴支持互助計劃”里服務了兩個學期,這期間她發現中國留學生大多比較含蓄,特別是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基本不會主動和別人談論自己的心理問題。
? 婁琦說,牛津大學有五六百名學生心理支持志愿者,但是中國學生志愿者卻只有3人,相比大約1200人的中國留學生數量,這個比例顯得非常之低。牛津大學心理輔導中心發現,不僅中國志愿者在總志愿者中比例極低,而且中國留學生使用心理輔導服務的比例也非常低。對此,牛津大學心理輔導中心負責人也表示非常疑惑,“為什么中國留學生不使用心理輔導服務,是因為他們心理狀況都很好,還是存在別的情況?”
? 注意到自己和身邊的同學都出現過程度或輕或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后,在幾名同學的建議下,翁來逸和他所在的由牛津大學中國留學生創辦的“易善”華人學生公益社團里的成員們決定,由“易善”出面,籌備一個針對牛津大學中國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心理健康關懷項目”。他們設計了一份適用于牛津大學中國留學生的中文心理調查問卷,目的是要了解中國留學生對心理健康了解程度、態度和需求。在收集和總結了120份調查問卷后,“易善”的成員們認為,中國留學生之所以很少主動尋求心理幫助,可能是因為:一來他們對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性知識缺乏了解;二來對心理咨詢的形式心存顧慮;三來由于校方心理支持服務只有英文的選項,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
? 于是翁來逸代表“易善”社團帶著調查結果和牛津大學心理輔導中心進行了一次交流,希望牛津大學心理輔導中心可以招募更多的中國學生加入他們的“同伴支持互助計劃”志愿者團隊,既可以增加志愿者群體的總數量,也可以增加志愿者群體里說中文的學生的數量?!斑@樣的話,中國學生就可以用母語來進行交流。因為心理咨詢類的交流措辭本來就比較微妙,如果還要轉換成英語,對于去尋求幫助的同學來說,可能就會多一層額外的負擔。”翁來逸如是說。
? 牛津大學心理輔導中心對“易善”的提議表示出極大的興趣,通過這120份調查問卷,心理輔導中心也從側面印證了他們的猜測——可能正是出于一些文化和語言上的差異,導致了中國留學生的心理支持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 翁來逸說,經過數次溝通和協商,牛津大學心理輔導中心已經同意了“易善”的建議,將與“易善”合作,嘗試招募更多的中國留學生加入到“同伴支持互助計劃”的志愿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