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成俊
語文新課標中強調“應使學生不拘形式地寫下自我見聞、感受與想象,使其描述自己認為新奇有趣的事物或印象較深、頗有感觸的內容”。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采用仿寫訓練的方式,指導學生深入閱讀,讓他們形成對文本的自我解讀,并就此展開仿寫練習,依據學生對生活、自然的觀察與理解,在范文的引導下,寫出文體或形式相似但具有個人特點的作文。通過構建高效作文教學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能力,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1.小學仿寫訓練的內涵及開展的意義
1.1作文仿寫訓練的內涵
語文新課標中提到“應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觀察能力,并避免習作中存在語病,能修改錯誤的詞句”。這便不得不提到仿寫訓練——作為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較為傳統的施教方式,仿寫訓練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在通讀仿寫范文的基礎上,需把握文章主旨、寫作方法,并形成自我理解。一方面可以避免學生在寫作中的詞不達意、標點符號使用等方面的錯誤;另一方面依據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及對事物的認識,開展寫作訓練。在范文的指引下,寫出與其結構、文體形式較為相似的文章或段落。需要注意的是,仿寫并不是一味抄襲或機械模仿,而是借鑒文本精髓部分(表達手法、行文邏輯等),作為參照展開獨立的再創作。
1.2實施仿寫訓練的意義
新課改的核心是倡導師生的高效溝通,促進雙方的協同發展。面對教學中的“作文難”、班級中的作文千篇一律或多為文字堆砌、毫無語言美感與立意創新可言等問題,教師可靈活運用仿寫訓練,避免了講授中學生的不理解。仿寫訓練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量,這不僅有助于積極響應新課標號召,更將使學生在廣泛閱讀中得到智育啟蒙、汲取文本精華,寫出佳作,使學生在積累詞匯量、開闊知識視野的同時,具有良好的語言及文字的運用能力、審美意識、觀察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
2.小學作文教學仿寫訓練有效策略
2.1仿寫佳句,形成積累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具有人文性,且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為此,進行仿寫訓練時,教師應注重讓學生展開對佳句的仿寫訓練,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積累好詞好句,讓閱讀與寫作形成汲取與釋放的關系。例如,部編三年級上《花的學校》描寫陣雨和東風的句子不僅生動活潑、瑯瑯上口,也較受同學們的喜愛。教師在創新施教之余,便可引出仿寫訓練,讓學生運用擬人的手法,描寫自己眼中盛夏的別樣景象,在賞析的過程中仿寫。
2.2仿寫段落,表達更精準明晰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僅應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表達方法,錘煉語言,學會表達,熟練運用多種修辭方式,還要推出對段落的仿寫訓練,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例如:在部編三上《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挑選分述的第二段作為仿寫訓練的素材,帶領學生走向戶外,參觀當地的名勝景點,以從上到下、由近及遠的順序描寫城市的地標性建筑,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思維能力,將仿寫訓練推向更高層次。
2.3仿寫篇章,謀篇布局
在仿寫練習“進階”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對整篇文本的仿寫。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作者的行文布局,分析作者運用了怎樣的方式點題等,使學生在透過文本與作者展開情感交流的同時,深入解析寫作方法,從而升級仿寫訓練。例如:在部編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學中,學生對文本所描寫的植物十分熟悉,但如何將觀察的“成果”有次序、有重點、更具體地寫下來是最為重要的。為此教師便可透過思維導圖,與學生一同解析文本,從而參照作者的寫作手法,使學生在多種植物中選擇一種認真觀察,開展仿寫訓練。
結語:構建小學語文寫作高效課堂,培養學生語文素養,需要循序漸進。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寫作教學與小學生學習特點、興趣偏好、閱讀能力等相互融合,一方面重視讀寫結合,讓學生在仿寫中掌握行文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另一方面應認識到仿寫并非簡單的抄襲、模仿,既要讓學生有益借鑒其中的精彩內容,更要培養學生的獨創精神,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仿寫中融入自我情感,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