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1962年,久負盛名的黑人爵士樂手唐·雪利打算在美國各地巡演,出發前雇用了白人司機兼保鏢托尼·利普。在當時的美國南方,種族關系十分緊張,為保證旅途平安,這對組合帶上了一本綠色封面的小冊子,名字就叫《綠皮書》。半個多世紀后,兩人的經歷被搬上銀幕,影片《綠皮書》奪得201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綠皮書》中的故事發生時,美國南方諸州仍然奉行嚴苛的種族隔離,少數族裔在這些地區旅行時步履維艱,酒店拒絕他們入住,車行拒絕給他們修車,公用洗手間甚至不對他們開放。黑人如果在“錯誤”的市鎮踏進了“錯誤”的建筑有可能丟掉性命。比如1964年7月,一名黑人軍官在佐治亞州就被3K黨槍殺在汽車里。
《綠皮書》的作者是住在紐約黑人區的郵遞員維克托雨果·格林。1936年,格林在自駕游時遭遇歧視,于是他發動各地的郵差提供信息——哪些旅店、餐館、商店是可以自由出入的。這些信息集結成冊,便是首版《非洲裔美國人乘車綠皮書》。此書一炮而紅反響極大。
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綠皮書》每年出版一次。誕生之初,它只有薄薄的10頁,到20世紀50年代,它已經擴展至80頁,直到1967年即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民權法案”通過3年后才徹底從市面上消失。
種族隔離是《綠皮書》得以存續30多年的土壤。而直到現在,許多人依然藏著疑問:《綠皮書》是否消失得太早了?在今天,許多非洲裔美國人在旅行途中依舊缺乏安全感。不同族裔間的對立、緊張和流血事件從未真正遠離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