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食品安全首要的就是農產品安全,為全面提升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我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因為做了重大的改革,由過去九龍治水的監管模式轉變為集中統一的監管模式,結果達不到預期的監管效果。因此,在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國情和國外的農產品形勢后,形成了我市農產品質量的全方位的監管模式,為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構建了一個保障體系,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制更加有力。
一、提升白銀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對策
(一)建立集中有效的監管模式
2018年3月9日,甘肅省農牧廳制定了《甘肅省2018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要點》從四個方面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作了監管工作,包括: 加強產地環境治理、強化生產源頭管控、完善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推廣等來完善監管體系,并通過“特崗計劃”等形式充實了鄉鎮的專業技術人員,推進了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專業隊伍建設。就我國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機構來說,由長期的多部門監管應該轉變為集中統一的監管。過去,我們主要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工商總局、衛生部等多個部門監管,由于各大部門的監管也是部分監管,這種各自為政的現象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有效性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仍然存在的監管不力,導致農產品領域質量安全問題依然存在。因此,為了有效的提升監管,需要建立一個集中統一、相對權威的監管責任部門,以此可以強化對監管責任和監管意識。從國際上的經驗可以看出,系統有效的監管模式可以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頻發。很好地一個例子就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做法,起初歐美國家的食品安全形勢也是相當嚴峻的,之所以現在做到食品安全系數度高,問題食品少,正是由于他們組建了一個有效的食物控制系統,從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全過程的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就如任聰別的國家進口的產品,如果產品質量不合格,就會阻止不合格的產品流入本地市場。歐盟也成立了針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局,主要負責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公眾健康。因此,為了保障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我們也可以成立專門的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來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監管工作。
(二)嚴格市場準入制度
為了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工作,需要我們從源頭上做好預防工作確保農產品質量,而這項工作就是要嚴格企業的市場準入制度。因為農產品市場是一個巨大的發展市場,涉及到的產品主體也特別多,在這個大市場中,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就需要用嚴格的市場準入條件來限制。但是,由于在現階段,我國的市場準入制度還不是太完善,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階段的監管制度、進口農產品的監管制度、行業自律制度、社會監督制度、基礎性設施建設都需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進。就農產品安全階段的監管制度來說,就包括了質量認證制度、生產許可證制度、產品質量國家免檢制度等,這些制度在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些制度作用下,真正做到了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真正讓百姓安全。
(三)加強安全教育宣傳活動
加強對農產品安全知識的宣傳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新時代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產品安全的宣傳工作也就需要突破常規,適應新時代。這就要求農產品質量的安全宣傳工作要因勢利導、又要有針對性,既要宣傳農產品安全形勢,又要引導消費者,同時要提高農產品經營者的法律意識,更要提高消費者著的維權意識。因此,要在農產品領域進行好安全教育的宣傳工作,就需要大力做好衛生法規的宣傳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教育,讓他們進一步提高對法規知識的理解,讓他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覺地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切實增強居民的農產品安全意識,改變購買習慣。從唯價格論向唯質量論轉變,進一步提高購買的選擇性,促使他們科學消費、合理消費,逐步的形成有利于保護環境的低碳消費模式;最后,我們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平臺。針對那些農產品質量不合格的企業,要通過媒體、網站等手段進行曝光活動,擴大媒體監督,以此來探索建立農產品安全行動計劃網站,讓廣大消費者自覺投身于農產品安全的監督工作中,形成強大的監督力量,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提升白銀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做法
(一)加快農產品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市場經濟究其本質來說是法制經濟,政府要對農產品領域進行嚴格的監管,就需要嚴格執法。因此,建立健全農產品行業的法律法規是確保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前提條件。法律法規是執法的前提和基礎,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頒布的法律、法規、規章也較多。主要包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多層次、多類型的法律規范為我國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安全保證,進一步規范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對農產品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和法制管理,從法律上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出現的責任,遏制非法經營,杜絕農產品質量風險,能夠為農產品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一個良性的法制環境。
(二)完善對農產品的信用體系建設
加快農產品信用體系建設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安全宣傳活動,包括加強法制宣傳工作、加大輿論宣傳工作。除此之外還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企業信用。因農產品信用體系建設涉及到諸多方面,就需要逐步的加強法制宣傳工作,保證農產品質量信用體系建設能夠在法律的框架內良好運行,為了更好地營造宣傳活動,需要我們營造一種良好的信用氛圍,讓企業做到守信為榮,失信為恥,形成強大的一種行業自律,讓良好信用成為企業立身之本。通過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網絡建設,保障在農產品領域實現信息共享,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確保有足夠的經費能夠在保障農產品信息安全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還需進一步的重視企業內部的信用管理機制,包括了信用風險、信用管理人才等,切實把信用制度用在農產品行業中,防范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檢測檢驗體系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監測是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過程、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中的內部自我監控和外部監督檢查的重要手段。由于在農產品領域我國的檢測檢驗體系還不是太完善,不能較好的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服務,這也是當前我國在農產品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為進一步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在2017年10月16日,農業部下發了《關于開展農藥大檢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通知》,并且聯合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包括組織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排查,開展農藥大檢查,重點排查非法非標生產農藥、違規經營農藥、超限使用農藥等問題;不僅如此,甘肅省還制定了《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方案》,開展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以此來發現潛在的危險。因此,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檢測檢驗體系也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總之,為了提升農產品質量,需要我們在以上幾個方面發力,為確保新時代農產品質量安全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李哲敏.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2(10)
[2]章力建.胡育驕. 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1(5)
[3]董玉德.丁保勇.張國偉.金國良.趙錫澄.基于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J].農業工程學報,2016(1)
[4]張星聯.楊桂玲.陳晨.邱靜.李耘.陳志軍.錢永忠.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風險檢測與評估,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