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月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膽結石如同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等常見疾病一樣,發病率逐漸趨于日益漸增的發展趨勢。那么為什么會同時患有膽囊結石以及膽總管結石病癥呢?一般來說,患者往往是先患有膽囊結石,然后因膽囊內存在的一些細小結石流出膽囊,剛好掉落到膽囊下方的膽管中,由于膽囊結石以及膽總管結石就會同時患有。患者在患有膽囊結石時,對于膽囊內的結石來說,其越小、一旦掉落到膽管中就越危險,因為小結石會在膽管下端的開口處被卡住,從而對胰腺分泌消化液的工作產生一定影響,引發急性胰腺炎。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癥狀表現
患者同時伴有上述兩種病癥主要的癥狀表現為:腹痛、黃疸以及發熱。膽總管中的結石會對其產生阻塞作用,從而影響膽汁排泄,導致其排泄不通暢,進而引發膽道的感染,由此患者就會感覺腹部有脹痛感;因膽汁在排泄過程中不通暢的問題,從而導致膽汁進行淤積,進而進入到血液中,形成黃疸,黃疸一般在患者身上主要表現的就是身體皮膚以及眼睛出現發黃現狀、比較好辨認;由于膽總管被結石所堵塞,從而導致膽總管中細菌得到滋生以及繁殖,從而引發感染、形成發熱癥狀。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診斷
一般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后患者為了明確自身是否同時患有兩種結石病,可以采用兩種檢查方式進行明確,即常規體檢(腹部彩超)以及術前檢查(腹部MRI或CT),對于病癥的可以得到有效的明確,從而幫助患者更好的接受對癥治療。
同時患有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應該怎么辦
患者一旦同時患有上述兩種膽結石病癥,一定要積極就醫確診、盡早接受手術治療。因一旦治療不積極或不及時、則很有可能會引發極大的危害,如膽管炎反復發作、患胰腺炎、極個別病人也會有可能引發膽囊或膽管癌變。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常見治療方式
一般針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常見治療方式有:一步法、兩步法、三鏡聯合、保膽取石,并且不同治療方式有都存在各自的優缺點,在選擇治療方式的過程中,患者及患者家屬最好根據實際情況、聽從醫生的建議接受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從而極大程度幫助患者快速、良好的得到恢復。
微創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優點
1.在進行微創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時,首選的治療方式是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加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腹腔鏡把膽囊切除以及膽總管切開取石頭同時完成。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患者住院時間較短切治療費用低、治療效果比較徹底。如果在進行微創手術治療時,采用縫合或內支架引流而不用放置T型管的方式,患者術后視情況而定一般5天左右即可出院。但這種治療方式存在的缺點是對比單獨的膽囊切除術來說,手術時間相對較長,對于一些老年病癥患者較為不適宜。
2.第二種微創治療方式則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加內鏡下膽管取石,即先對膽總管中的結石依靠內鏡進行取石,而無需手術,其次在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優點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所用時間相對較短、切創口小,對于一些年齡大同時合并其他病癥(胰腺炎、急性膽管炎)的患者較為適宜;對于在膽總管遠端卡住的一些小結石,在內鏡下進行取石較為方便,切同時在進行內鏡下膽管取石后、膽囊內的小結石也會自行排出體外,很有可能會避免后期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但缺點是:患者住院時間長且消費高,而且內鏡下取石可能會造成結石復發。
微創手術是有效治療膽結石的一種方式。但不僅是膽結石手術治療,包含其他一些疾病治療來說,治療是幫助患者進行康復恢復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相應的護理也是比較關鍵的。那么患者在進行微創治療膽結石前后應注意哪些內容呢,下面來進行分析。
微創手術前注意事項
1.患者手術前的思想工作要做好,幫助患者消除對病癥的焦慮不安以及對手術的恐懼心理,樹立樂觀積極的情緒,對于手術更有利。
2.要對患者手術前的一系列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對患者身體方面有無其他內科病癥進行明確,如有內科病癥的情況就要與內科醫生進行配合治療,改善內科疾病癥狀的同時,使得患者的手術過程中也更加安全。
3.術前患者要保障良好的休息以及睡眠時間,從而幫助患者在術中保持體力。
4.術前要進行一定的飲食調理,避免食用高脂肪以及刺激性食物,要清淡合理飲食,幫助患者手術成功率的提高。
微創手術后護理及注意事項
1.患者術后回到病房時,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仔細觀看,要注意患者的血壓、脈搏、引流管、胃管等不要發生脫落。
2.患者術后要采取平臥位方式,待6-8小時候,才可以側身或頭下墊枕頭。術后第二天,根據患者情況進食,早期應給予流食,待情況良好后在恢復半流食到正常飲食,同時在患者恢復期要鼓勵患者適當活動,幫助早期恢復。
3.患者經微創手術取石猴,一定要保持生活規律,早睡早期,保證休息以及睡眠時間。同時心情方面也要放松、樂觀。因身體的新陳代謝與人的心情之間有極大的關系,好的性情對新陳代謝更有益,因而增強患者的地方離;而焦慮、悲觀、緊張等不良情緒會影響膽管中膽汁的分泌以及排泄,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