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中國汽車產銷量28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重慶作為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受到較大影響,這更加凸顯了產業提檔升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首先,本文主要通過文獻梳理對當前重慶汽車產業提檔升級的困境作出分析,認為重慶汽車產業提檔升級的困境主要在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新能源汽車發展、自主品牌溢價能力。其次,本文認為提檔升級存在以上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產業發展出現路徑依賴,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市場環境出現變化,新能源汽車發展受阻。最后,文章提出了重慶汽車提檔升級的相關對策,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步伐,鼓勵有條件的汽車企業 “走出去”。
關鍵詞:汽車產業;提檔升級;困境;對策
汽車產業是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支柱產業,2015年重慶成為全國第一大汽車生產基地,汽車產銷量超過300萬輛。但是,整車產品整體附加值偏低、產品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較弱、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一直為人所詬病。加之,受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中國2018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80.9萬輛和2808.1萬輛,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4.2%和2.8%,這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在經過了連續多年快速增長之后,產銷量首次出現下滑,這嚴重影響了前幾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態勢。因此,整個中國汽車產業都面臨走出困境的壓力,這就倒逼汽車產業提檔升級,加強自主創新,提升競爭力。由于體量較大,布局較廣等原因,重慶汽車產業的提檔升級則面臨更多的壓力。
一、重慶汽車產業提檔升級存在的困境分析
雖然近年來重慶計劃大力提升汽車產業產品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輕量化水平,但2018年,在全市制造業普遍增長態勢良好的情況下,汽車制造業成為唯一下降的行業,下降幅度達17.3%。2019年上半年,重慶汽車產業依舊沒有明顯好轉,下降幅度仍達14.1%。這一方面是由于國際國內市場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凸顯了重慶汽車產業發展自身存在的問題較多,競爭力、抗風險性就弱,這些都讓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既是一個機遇,同時也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一)汽車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不合理
重慶汽車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其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卻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第一,同質化嚴重,比如,東風小康、力帆乘用車、北汽銀翔、華晨鑫源、濰柴汽車等均重點擠占低端SUV、MPV市場,在中高端市場卻增長乏力;第二,整車產品的整體附加值偏低,單車平均產值較低,10萬元以下車型的占比高于60%。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存在的問題成為了制約重慶汽車產業提檔升級的主要因素。
(二)新能源汽車發展滯后
新能源汽車已成為重慶汽車產業轉換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突破口,行業主體正全方位升級研發、制造能力和商業模式,破解“大而不強”,加速行業轉型升級。根據中汽協數據,我國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重慶市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4萬輛,同比增長33%。足以看出重慶新能源汽車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還有一定差距。此外,重慶新能源汽車配套體系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像電池、電機等核心配套則主要依靠市外供應,“兩頭在外”的局面仍然沒有扭轉。在新能源整車方面,乘用車發展相對滯后,一些自主品牌剛剛實現較大規模量產。作為汽車產業轉型重要一環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不好,也會使得整體汽車產業提檔升級出現困境。
(三)自主品牌溢價能力較弱
品牌溢價就是品牌的附加值,一個品牌同樣的產品能比競爭品牌賣出更高價格,稱為品牌的溢價能力。和國內其它主要自主品牌相比,重慶汽車品牌溢價能力除了長安之外,其它品牌溢價能力普遍較弱。而國內幾個主要自主品牌的溢價能力基本上剛剛突破10萬元的天花板,但普遍在15萬元以下,與合資品牌相比仍然差距很大,更不用說與進口車相比較了。正是由于溢價能力較弱,限制了汽車產業的提檔升級,只能靠薄利多銷維持經營,盡管重慶很多汽車廠商相繼開辟了海外市場,比如重慶力帆,前兩年的汽車出口占到了其整體銷量的40%左右,但其2018年汽車出口量急劇萎縮,同比降幅達到了60.3%,可以說,前景非常堪憂。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一些溢價能力相對強的品牌在海外市場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8年上汽品牌出口量漲幅達到了221.6%,吉利汽車出口量漲幅為127%。這就充分說明,雖然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影響了汽車發展,但更本質的因素則是自主品牌溢價能力太弱,不僅在國內無法贏得市場,在國外也失去競爭力,致使其生存壓力加大,提檔升級逐漸陷入困境。
二、重慶汽車產業提檔升級困境的原因分析
雖然目前重慶汽車產業提檔升級存在較大的困境,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其原因,對癥下藥,使其早日走出困境。當前,重慶汽車產業提檔升級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路徑依賴
從汽車產業全球價值鏈的利潤分配結構看,發達國家汽車巨頭牢牢占據汽車產品的研發、核心技術開發、關鍵零部件生產、汽車電子技術以及營銷等高利潤環節,發展中國家的汽車企業只能在汽車的加工組裝、一般零配件生產以及中低端車型生產等低利潤環節進行競爭,在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壟斷核心技術以約束發展中國家企業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發展中國家陷入長期的“低端鎖定”困境。與國內其他汽車品牌相比,重慶汽車產業雖然在數量上處于領先,但在質量上卻處于劣勢。這是因為重慶汽車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路徑依賴,多年來仍然以價格低廉為主要競爭優勢,以至于在世界汽車產業相繼轉型升級、開拓新領域的時候,重慶汽車卻仍然堅持老路。即便后來逐漸意識到產品提檔升級的重要性,但迫于各方面的壓力,比如前期指定的發展規劃、公司預期要完成的目標、資本的逐利性等,使其出現尾大不掉的尷尬局面。所以,一旦世界市場有所波動,處于低端鎖定狀態下的汽車品牌更容易受到沖擊。同時,出現了路徑依賴的汽車企業在研發投入、自主創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動力不足,更容易陷入轉型升級的困境之中。
(二)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
與發達國家汽車品牌相比,國內主要汽車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普遍偏弱,主要表現為研發投入偏弱、專利利用率偏低、關鍵核心產品無法自主生產等。雖然和國內幾大汽車企業相比,重慶主要汽車企業的研發投入密度較高,但和全球主要車企相比,重慶汽車產業的研發密度偏低,研發水平差距仍然較大。世界上的大多數重要汽車企業,其研發強度基本都在4%以上,像大眾集團的研發密度接近6%。而重慶車企中研發投入最多的長安汽車也僅在3%左右,雖然力帆汽車是民營汽車企業中研發密度較高的,但其體量太小,且不穩定。因此,在汽車產業進入深度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自主創新能力逐漸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正是因為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產品技術含量偏低,只能依賴價格優勢取勝。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海外市場,大多數車企主要依賴企業在勞動力成本、原材料采購以及國家對汽車優惠等方面的優勢與其他車企進行競爭,所銷售的汽車基本都在10萬元以下,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這就進一步導致汽車企業在提檔升級時背負壓力較大,機會成本過高,最后逐漸成為了其“阿喀琉斯之踵”。
(三)市場環境出現變化,新能源汽車發展受阻
雖然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大勢所趨,但近段時間重慶新能源汽車發展卻困難重重。盡管長安汽車在2017年就提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香格里拉計劃”,旨在通過“千億行動”、“萬人研發”、“伙伴計劃”、“極致體驗”四大戰略行動,積極推動從傳統產品向“智能化+新能源”產品轉型。然而,從2019年1-5月份的發展情況來看,國內新能源汽車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銷量同比增幅達41.51%,長安汽車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卻下降了20.65%。另一家重慶主要汽車企業力帆,由于市場環境的影響,加之自身經營不善,深陷債務困境,新能源汽車發展受阻。此外,從2019年6月26日開始實施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規定,新能源汽車將不能再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補貼,整體的補貼退坡幅度超過50%,這就進一步使得本就困難重重的汽車企業雪上加霜。這些現實,預示著重慶汽車產業提檔升級的步伐將受到嚴重阻礙。
三、重慶汽車產業提檔升級走出困境的對策
雖然當前中國汽車市場表現疲軟,出現波動,形勢不容樂觀。但從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角度來看,市場波動會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也是重慶汽車產業提檔升級的最好時機。2018年12月,重慶印發了《關于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了重慶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而關鍵的舉措就是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一)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創新是擺在產業轉型第一位的,通過創新來提檔升級,無論是國內外汽車產業還是其他各大領域,都是一條重要的成功經驗。近年來,雖然重慶汽車產業研發投入增長較快,但與其他國內主要汽車生產基地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更不用說和國外汽車產業相比了。所以,重慶汽車產業提檔升級必須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第一,加大研發創新投入。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力度,通過多種政策激勵全市汽車產業在研發上加大投入,要逐步超過國內同行業水平,研發不僅能夠迎合市場需求同時還能具有成為經典的新車型。第二,完善產業研發體系。重慶汽車產業要抓住全市在深入推進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科技創新的機遇,在“1+10+1000”的產業體系的基礎上,通過整合創新資源,繼續創建和擴大國家級行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以及質量檢測中心,形成全方位、多渠道、有實效的研發體系。第三,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目前重慶汽車產業關鍵核心配套體系不夠完善,技術自主化、專業化水平較低。因此,要在智能系統、發動機控制系統(特別是點火、啟停控制系統)、安全系統、電子電器等重要領域上,盡快實現自主供給,打破“兩頭在外”的尷尬局面。
(二)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步伐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各大汽車生產廠商都在積極加入新能源的大潮,但整個新能源市場仍然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發展局面,加之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廣闊,重慶新能源汽車仍然具有很大的機遇。第一,要推動新能源汽車產品開發與產業化,加快產品提檔升級,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大力發展燃料電池汽車,鼓勵發展混合動力汽車,爭取在這些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第二,要多措并舉鼓勵支持汽車企業開發續航里程長、充電時間短、安全性能高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車產品,使得產品質量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第三,不斷攻克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提高品牌溢價能力,提升營銷、管理及汽車后市場的水平。第四,多渠道投入建設新能源汽車所需的基礎設施,大力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步伐。
(三)鼓勵有條件的汽車企業 “走出去”
重慶汽車產業要通過“走出去”逐步拓寬產品市場,以為提檔升級贏得空間。尤其是抓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通過競爭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一是要加大“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市場的布局,依托產業規模優勢站穩市場,盡快實現本土化生產,不斷擴大所在國的品牌效應,提高品牌的溢價能力,進而逐步提升競爭力,完成產業提檔升級;二是形成以龍頭企業為基礎的品牌合力,重慶汽車產業通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集聚優勢,汽車企業“走出去”就是利用好這一優勢,逐漸形成以長安為龍頭的品牌合力,形成更強的競爭力,加強聯合,協同出海,為重慶汽車產業“走出去”奠定基礎,進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形成較為強大的競爭力;三是打造區域性、全球性網絡,重慶要依托中歐班列(重慶)和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這兩大物流樞紐,通過打造區域性、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絡,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重慶汽車在海外生存的能力,在競爭的過程中完成產業提檔升級。
參考文獻:
[1]張慧明,蔡銀寅.中國制造業如何走出“低端鎖定”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5(1):52-65.
[2]段艷妮,董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問題探討[J].汽車與配件,2017-8.
[3]黃昌婷.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問題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
[4]劉建麗.工業 4.0與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J].經濟體制改革,2015(06).
[5]肖俊濤.新常態下工業4.0對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啟示[J].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2015-6.
[6]李朋飛.重慶汽車產業“走出去”的策略選擇研究——基于“一帶一路”背景[D].中共重慶市委黨校,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