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淇
時代高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在現代青年看似泛濫的社交背后,實際存在著的卻是個體的孤獨。中國,正在進入“淺型社交”時代。
曾有人就“年輕人對周邊鄰居有多少了解”的問題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50%左右的人不知道房門對面鄰居的姓名;甚至有一小部分人極為尷尬地表示,自己還不曾與對方打過照面。這般結果對于有著“遠親不如近鄰”的上一輩人來說,是難以置信的;但這對年輕一代的80后90后而言,卻又是無可奈何的。
生活在繁忙而又浮華的大都市里,頻繁且不固定的加班,長時間的擁擠通勤,早已使年輕人苦不堪言。再加上互聯網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商品交易、組隊游戲和娛樂交友等一系列行為,均可在網絡上完成。人們對線下活動的熱情如七月流火,正一步步地消散。今天,在微博、微信和QQ等網絡工具的全面包圍下,輿論、消息得以更迅速地傳播,但同時,人們之間的關系卻也因為這張日益鋪成的大網,愈加松弛。“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正成為這個時代的人們最真實的寫照。
網絡社交在更深處加深了人們的孤獨。正所謂“天堂地獄,只是一念之差”。微信軟件的崛起,的確為人們的線上社交提供了不少便利,但這種方便也帶來了欺騙。時間久了,人們便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微信等網絡朋友圈中展示的便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如今快節奏的社會,我們爭分奪秒地利用閑暇時間來刷著朋友圈,但殊不知,這些時間其實都在白白浪費;我們以為自己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但短暫的滿足過后,卻是悵然若失的空虛。歸根結底,朋友圈不是生活的養分,別讓它定義了你的“真實”生活。網絡上的社交不但在“表現現實”,同時也在改造和代替現實中的人際關系。但并不是人人都能適應這種轉變,而各類泛社交平臺的興起,更是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困惑與不可知的潛在危險。
盡管我們不能逆轉電子時代“地球村”的形成,但我們卻能通過改變自己的心態來應對這股潮流。法國思想家蒙田曾在《論三種交往》一文中說道:“一味遷就自己,被自己的喜好牢牢束縛,到了不能偏離、不能扭轉的地步,這不是做自我的朋友,更不是做自我的主人,而是做自我的奴隸。”若要做自己的主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而這要求年輕人在主觀上更積極主動,克服心理上的社交恐懼感,自覺地融入到社會之中;其次,人們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不要做一味的“低頭族”,而是去擁有并投身于更廣泛的愛好當中,成為一名在現實社會活動中比較活躍,生活得比較充實的人。
人自古就是群居的動物,只有在社會中奉獻自我才能實現人生的真諦。正如格非所言:“逃離,在另一個意義上就是奔向。”因此,逃離“孤獨星球”,實際上也就是奔向社會生活。
流浪地球,是科幻;逃離“孤獨星球”,則是剛需。都市青年,不能越活越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