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任官實行避親制度,規定有嫡系親屬關系及母家、妻家近親關系者,不能在一個官衙中任職,或不能在一個地區的不同官衙中任主要官職;中央高級官員的親屬不得在京都及附近任府縣官,職卑者要回避,改任他官。
宋代規定在官員被任命時,個人都要填一份稱之為“射闕狀”的表格,詳細說明自己在所任職衙門上下級關系中,或與本衙門行政業務聯系密切的有關機構中有無要回避的親屬,保證“如后異同,甘俟朝典”。此外還要有兩名官員作保,為其寫出書面的“保官狀”證明。倘若官員“射闕狀”故意隱瞞真情,一經查實,要受杖一百,予以懲罰;“保官狀”材料失實,作保官員也要受法規處分。
古代還實行丁憂之制,規定官員遇有父母等尊長之喪,須暫離公職而在家服喪守制。清代規定,官員家中有此類情況,必須及時報告。
官員也不能為了規避苦缺、遠缺等目的捏報丁憂,違者革職。匿喪不報,擅自離任者,降二級調用。
古代對官員實行考課制度,依據法令和行政規則,在一定年限內,對各級官吏進行考核。宋代規定,受考核的官員要對本人考課期間的言行為政,進行回顧與檢討,如犯有錯誤必須悉記,不得規避漏寫。負責考核的官員進行核對,如發現有漏寫,受考核的官員要受相應處分。 (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 楊涌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