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自傳體的形式,回顧了作者出國考試及出國留學的經歷,以一連串跌宕起伏、生動有趣的真實故事展現了自己在21世紀初的美國留學生活。
“淡水魚”突然被扔進“太平洋”
對于一個剛從中國過來的本科生,一條十幾年在應試教育的“池塘”里長大的“淡水魚”,突然被扔進太平洋,直接讀美國的研究生,確實有些超乎想象的挑戰。
我是被保送到北大的“學霸”,在考試這方面早已百煉成鋼。所以,到了美國我天天盼著考試,因為這是我唯一擅長的事,也是我唯一可以證明自己是個好學生的方式。但誰知道美國的文科研究生院基本沒有考試,主要是靠以下幾個方面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而這些偏偏都是中國學生的死穴。
第一,廣泛閱讀。每門課的教授都會給你一個書單,少則是幾十頁的論文,多則是幾大本厚厚的學術書籍。我剛拿到的時候以為是一學期的量,后來同學告訴我這只是一星期的閱讀作業。
在中國的基礎教育階段,基本沒有泛讀的訓練,學生根本不被允許讀任何別的東西,所有考試不考的書都被視為“牛鬼蛇神”,更別說英語原版書了。而泛讀其實是有技巧的,泛讀要求的不是學生死記硬背的能力,而是能一目十行地領會作者觀點的能力。
有時候我也會勇敢接招
第二,課堂討論。讀書是第一步,思考是第二步,分享是第三步。你要了解同領域的其他學者是怎樣的觀點,繼而用你的批判性思維得出你自己的想法,你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無論如何,老師希望你有自己的想法,并由你親口說出。
而在中國的課堂中,往往是老師口若懸河地講,學生嗷嗷待哺地記,哪里有學生說話的機會?
整整大半個學期,我都是個專注的傾聽者,就像公園里那些自己不下但喜歡看別人下棋的并沒那么老的老頭子。教授們通常也不會太刁難,他望向我,我低下頭,他就放過我。
有一次我大膽說了實話:“我不知道作者想說什么。”你猜教授怎么說?“其實我也不知道作者想說什么。”這件事給我的沖擊很大,鼓舞也很大,也讓我明白教科書并不代表真理。所謂批判性思考,說到底其實就是讓你有勇氣說出自己真實想法。
第三,口頭報告。Presentation(演講)將全方位挑戰一個學者收集、整理、歸納、分析、使用及呈現信息的能力,但最最關鍵的是先培養自信。我至今清楚地記得我的第一次演講有多狼狽,因為緊張而全身顫抖。
說到底,留學生的第一年通常是生不如死的,即使“學霸”也不能幸免,并不是你不夠優秀或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游戲規則變了,之前那么多年的應試教育并沒有幫你做好相應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