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下午五點整。”
又是這個機器人一樣的聲音,我趕緊嫌棄地關掉時間播報,幾乎是在同一秒鐘,一股愉悅瞬間升起,不可抑制地在心里蔓延開來——終于要下班了!
然而,還沒等我藏起嘴角上揚的弧度,對桌新來的95后小女生突然探出頭問我:嗨,待會下班去干嗎?
去……要不先去個廁所吧!
小姑娘聽罷噗嗤笑出了聲,只當我是耍貧嘴。其實她哪里知道,我只是想打個哈哈趕緊溜走,因為我慌了,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是我根本對這個問題毫無答案!
奇怪,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這樣的?明明娛樂方式越來越多了,怎么反倒無所事事了?看著手機上滿屏的娛樂APP,卻無法在心里激起一點波瀾。最后還不是回到自己那間小公寓,叫個外賣刷刷劇,百無聊賴耗完這最后幾個小時。
你的生活也是這樣嗎?面對每天始終如一的生活,厭倦無比卻又懶得改變,唯一的變化只是自己越來也適應這種生活方式了。我懂,因為我就是這樣,直到今天。
同事的問題好像一柄長錘一下子砸到我頭上。是該醒醒了!
如果說有一種東西能最大程度上低成本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那無疑是藝術了。木心先生有句話很觸動我,他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救不了”。這樣說來,我也是個“美癌”患者吧!
上一次產生這樣的感覺還是看到百度用戶體驗部總監演講被轟下臺的時候。中國第一搜索引擎的總監,卻因PPT太丑而被群嘲,最終被炒了魷魚。說實話,那幾張PPT確實不好看,但人家又不是搞設計的,這事真的那么嚴重嗎?我第一次感受到:這個時代,沒有審美力真的是會被淘汰的!
而另一個刷爆朋友圈的大IP幾乎是他的反例,西安美院網紅保安吳世俊,憑借毫不輸于專業人士的繪畫能力而聞名全國。如果不是因為畫畫好,一個毫不起眼的學校保安怎么又可能如此引人關注呢?
我想,人們之所以為吳世俊的繪畫所激動,不僅是因為他的確畫的好,而更是因為他讓我們想起了自己曾經的夢想。誰的心里不曾對未來有過燦爛的期許啊,但隨著長大,在殘酷的現實中摸爬滾打之后,你還記得當初那個為你畫下藍圖的少年嗎?
我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想起那時泡美術館的自己,想起自己莫名其妙被幾幅畫定在原地挪不動步子的樣子,想起看到喜歡的畫面時心里那種過電般的感覺。我不知道那畫好在哪里,但就是被它感動,我想這就是藝術的魔力吧。
也許,感性先行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曾說:“我認為喜愛一件雕塑或喜愛一幅繪畫都有正當的理由。有人因為一幅風景畫使他想起自己的家鄉而欣賞它,有人因為一幅肖像畫使他想起一位朋友而喜愛它。這都沒有不當之處……大多數人喜歡在畫面上看到一些在現實中他也愛看的東西,這是非常自然的傾向。我們都喜愛自然美,都對那些把自然美保留在作品之中的藝術家感謝不盡。”
常有聲音說藝術無用。無疑,從物質的角度來講,藝術品似乎的確沒什么實際用處,既不能吃又不能穿。但它卻是從無形之中提升了你整個人都的修養,受過藝術熏陶的人看世界的眼光必然與眾不同,當你想要向朋友分享旅行所見時只能說出一句“哇,好美”時,是否也會有些尷尬呢?
明明百年之前,蔡元培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然而在歷史的發展中,它還是被忽視了。就像著名畫家吳冠中說的:我們這個社會文盲已經不多了,美盲卻很多。
你真的甘心做一個美盲嗎?
人類天生就對美有著追求。用藝術史家范景中教授的話說:“我們對圖像的依賴出自本能,對文字的依賴則出自創造。說到底,藝術才是我們的終極需要。沒有圖像也就沒有文物沒有藝術。沒有藝術,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明也就幾乎蒼白一片了。”
誠如范老所言,沒有藝術,歷史和文明也將蒼白一片。這是把藝術放到整個人類發展的高度去說。但往小了說,缺乏審美,你連每一天的穿衣打扮都做不好。
且慢控訴這個看臉的社會,歸根結底,這個社會看的還是審美啊!
這就是為什么,每個人都該學點藝術,都該讀點藝術史。這也是范老一直強調美術史在人文學科中的意義所在,也是他苦心孤詣將《藝術的故事》藝術帶到中國來的意義所在。說到底,美術史不也是美的歷史嗎?如果連“美”都不要了,我們的生活中還能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