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說過:“教師不是傳聲筒,把書本的東西傳達出來;也不是照相機,把現實復寫下來,而是藝術家和創造者。”教師實現教學目的的主要手段是課堂教學語言,教師的語言水平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關系到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的規范化,甚至關系到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必須講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適當的評價,展現教師的智慧
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評價語言是溝通師生情感、智慧、興趣、態度的橋梁,是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頻率最高、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一種過程性評價方式。教師不能簡單地使用“對錯”“你真棒”之類的評價解決問題,而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通過機智巧妙的適當點撥和評價,引導學生獲得向上的力量,讓評價變成一種賞識、一種啟發、一種幫助、一種激勵、一種人文關懷。只有做到這點,才能真正樹立學生的自信,潤化學生的心靈。
例如,在教學《小狗兒與大畫家》一課時,我發現學生在讀書方面出現了問題,就進行了適當點撥,“小狗與畫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美林危在旦夕,小波彼多么著急,你能讀出來嗎?”一句啟示性的語言,調動了孩子讀書的欲望。當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后,我又點評道:“你讀出了感情,我都感受到了小狗的焦急。”通過這樣的評價,孩子們對自己的朗讀水平更加自信,課堂上就會高高地舉起手來,死氣沉沉的課堂也會有所改觀。
恰當的點撥,教會學習的方法
現在很多人都在呼喊:“得語文者得高考,得語文者得天下。”可見,語文學科教學極為重要,這也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學因其豐富的人文性、綜合性,而顯得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羅曼羅蘭有句名言:“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在組織教學語言時,自己首先要進入角色,用激發學生情感的語言,把枯燥無味的文字變成有聲有情的語言,盡可能地做到講人如見其人,講事身臨其境。
此外,很多語文教師都在嘗試使用引導性的語言進行評價,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解讀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多種情境,積極尋求評價內容與知識點的融合,把評價有機地滲透于學習內容之中,使它們渾然一體,少一些理性與機械,多一些感性與靈動,少一些程序,多一些情趣。
例如,在教學《小狗兒與大畫家》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完成小卷,抓住課文的關鍵動詞,再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想象、感悟動物的情感,體會小狗焦急迫切的心情。當一個學生通過結合課文第二段的“美林與小狗形影不離”,理解了“小狗為什么能夠知道畫家支撐不住了”這句話時,我立即肯定了他的學習方法,“你是結合上文去理解的,你真會學習。我們不能孤立地只從這句話中去學習,一定要統觀全文,這樣的學習方法叫做聯系上下文。”通過滲透學習方法,很多學生立刻通過聯系上下文,感受到了小狗對畫家“陪伴、保護、安慰”三個層次的情感,強化了人與狗的關系,總結出患難之情就水到渠成了。
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要求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適當點撥和引導,可以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提升自信,激發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語言的魅力,提升課堂的實效
學在前,導在后。新課改以來,課堂不再是教師的舞臺,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我們只是充當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讓學生站在課堂中間。因此,課堂上教師說什么、怎么說極為重要,教師的語言需要在學生遇到困難和問題時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發言、積極思考,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才能更好地激發他們對語文的興趣,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例如針對學生概括能力差的問題,我在教授《小狗兒與大畫家》一課時,對文中的每個小故事都設計了同一個問題——“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狗”,這個問題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臺階,比直接追問小狗與畫家建立了怎樣的感情更有針對性,同時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可愛的、通人性的、有靈性的、有愛心的、聰明的、忠誠的……但在學生回答完后,我進行了追問,“誰能試著概括說一下小波彼是一只怎樣的小狗?”這個問題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概括,迫使學生再次回讀文本,再次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學生概括能力差主要是因為缺少有針對性的訓練,因為教師的頭腦中沒有形成要對學生進行訓練的意識。這不由使我想起一位專家的話: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的思維是根本。教師是雜家和智慧的結合體。而針對學生的問題,我采用了應對性的方法,通過語言的引導,巧妙地培養了學生靜心讀文本的習慣和概括能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
總之,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教師不斷豐富語言,靈動發揮,充實自己,讓自己的教學簡約而不簡單。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玉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