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淼
學齡前階段是兒童大腦發育黃金階段,也是其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敏感期。這一階段是兒童發育的關鍵時期,兒童的大腦、身體、能力、社會性等各方面都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如果在這一時間段對兒童社會教育進行恰當的培養和教育,能夠在他們敏感發育期間加速提高他們的腦部發育。因此,在幼兒園社會教育中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信息技術手段讓兒童在生理和智力方面發展更為靈活,甚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作為兒童成長的主要環境之一,絕大多數家庭會選擇將孩子托管到幼兒園,對于幼兒園社會教育來說,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其大腦、身體、能力等方面的發育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意識到利用信息技術參與社會教育教學的重要意義,因此,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社會教育中有效的應用就顯得尤為的突出和重要。
相關概念界定
幼兒園 幼兒園是針對學齡前兒童設定的學前教育機構,用于對幼兒集中進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納三歲以上學齡前兒童。幼兒園為兒童提供必要的空間教育活動場地,讓兒童在相對封閉的環境內進行限制性活動教育,通過系統的教育讓兒童在身心、智力、能力方面得到發展。幼兒園是兒童接受集體生活的第一個公共場所,是幼兒學習和成長的基礎性建設,作為整個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基礎性學習基地,幼兒園通過培養幼兒的性格、品行、技能、社會認知等方面的內容,為幼兒未來發展做好教育的基礎準備。幼兒園教學課程的設置主要以科學合理、激發語言發育、藝術特長培養、社會認知等等方面進行課程架構。各個領域的內容要融匯貫通,進而推進教學成果。
社會化教育 社會化教育是幼兒階段的必修課,通過對幼兒進行特定的社會文化教育,根據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背景,讓幼兒在社會環境背景下互動交流,培養孩子社會性發展,參與社會角色行為的社會過程。幼兒園的兒童通過參與系統的社會化教育,讓孩子對自己的社會屬性進行合理定位,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承擔的責任。幼兒園社會化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培養幼兒的社會信念,以及加深幼兒對社會知識的認知理解。通過學習強化訓練,讓兒童逐漸獲得適應未來發展的品行,為小學教育做充足的社會生活準備。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生存能力的培養,這是教育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幼兒園社會化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別于傳統的學校教育。社會化教育從增強幼兒社會教育意識方面入手,不斷完善教育機制,讓幼兒成為教育的接受者,最終形成教育者與幼兒良性互動的過程。
信息技術 在現在的教學模式中,學校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發揮計算機系統、互聯網網絡技術的優勢,使用文字、圖片、照片、聲音(包含音樂、語音旁白、特殊音效)、動畫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動功能對兒童進行理論授課。隨著經濟發展以及信息大爆炸的到來,教育載體不斷豐富,從現在到未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社會教育在學校將進一步普及。幼兒園作為兒童第一個接觸的公共學習場所,信息技術所帶來的逐步開放的教學模式,會讓幼兒從小接受、習慣,最終認可這種模式,進而保證社會化教育發展的效果。
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在幼兒園社會化教育中,作為教育者要充分的發揮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用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手段,運用生動的圖畫、充滿吸引力的聲音和形象的文字,在教學過程中和兒童形成良性的互動,讓教學信息更加全面、直觀立體并附有多樣性。由此看來,信息技術對幼兒園社會化教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技術的多元化有助于幼兒園開展社會教育 幼兒園社會化教育是以發展幼兒的社會性為主旨,不斷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增進幼兒的情感認知,培養兒童的社會行為,這些基礎性工作推動幼兒全面發展。那么,幼兒社會化教育是通過社會性為目標,幼兒園通過專門的課程設置,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理解,強化幼兒自信心,激發兒童的參與熱情,互動分享,互動交往,以及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認識和感知規則的重要意義,以及作為社會參與者的初步責任感培養等方面的內容,完成兒童社會領域階段目標。倡導多元化、多視角、多種方式和多樣內容的信息技術成為當前幼兒園社會化教育的一種主導有效的方式方法,幼兒工作者根據社會化教育目標,正確運用多元化的信息技術,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信息技術的運用激發了兒童社會化學習的興趣 學齡前兒童身體、智力、感情和個體等方面都處于學習萌芽階段,對這個時期的幼兒采取適宜的教育方法,將有效促進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通過新穎多樣的教育手段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以說豐富的教學手段是學習的先決動機條件。那么信息技術利用互聯網絡及多媒體技術,讓教學模式充滿了新奇性、趣味性,滿足了兒童在現有年齡段的好奇心。通過手、腦、眼之間的刺激,讓教學信息通過多媒體展現給兒童,激發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
信息技術實現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在傳統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教學的主導權掌握在教育工作者身上,在課堂上教師通過黑板、粉筆這些傳統教學用具向學生進行教育,單一陳舊,缺乏生氣。幼兒教育和傳統的小學教育存在差異性,由于幼兒本身存在多動、思維發散、好奇心強、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等特點,這種被動的教學,將幼兒的參與學習、認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加大,信息技術轉變角色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我們在幼兒教育中通過角色定位的轉換,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不僅擴展了幼兒工作者的事業,同時也對教師的要求進一步增強,教師要不斷豐富教學資源,讓幼兒在課堂上由被動到主動。例如在幼兒課程設計方面,讓幼兒了解動物喜歡的食物,教學工作者可以自己根據實際情況制作課件,讓兒童參與操作,這樣加深了幼兒對動物喜歡食物的了解度。這種互動教學模式,根據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轉變了師生之間的角色,角色的互動不僅僅在于教師課件制作,學生參與教學。更體現在教師和幼兒之間參與、學習。教師不僅僅參與傳道授業解惑,在幼兒園教學中更是幼兒學習的督促者,要通過多媒體信息化教學,發揮幼兒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體驗,擴大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教學的方式方法
幼兒社會化教育需要形式新穎,能夠吸引幼兒注意力的教育手段。進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創造幼兒學習動機。那么現代信息技術的多樣性、靈活性、可操作性等特點,通過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刺激幼兒感官發育,視聽感覺訓練,讓社會化教學活動更加靈活生動,激發孩子的參與熱情。在幼兒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特點進行教學,在幼兒園社會化教學過程中,通過科學的手段、多媒體的參與、制作課件等方式,形成信息社會化教學模式。
從幼兒實際需求出發 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目的是寓教于學,進而提高整個教學質量和效果。所以,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教學目標來服從幼兒教育本身。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多媒體雖然具備自身多元化、重點突出等獨特優勢,但是它本身的機械操作性無法取代老師對幼兒的啟發引導作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只能是創新活動載體的一種方式,從根本上來說,教學的過程依然需要教師帶動幼兒參與、討論,因此在體驗內容的效果上依然需要教師的參與和引導,這需要我們在信息技術上要從幼兒實際出發,以教師引導、幼兒操作、信息技術輔助為主,才能有效提升幼兒園社會化教學水平。
重視交互性涉及 教師在整個社會化教學的過程中,在制作選擇課件時,應當考慮到幼兒發展水平,重視交互性設計,通過幼兒認知活動特點和心理個性化需求,相應的制定配套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幼兒在幼兒園里得到充分的成長。比如在制作教學課件時,針對三歲半以下小朋友的課件,要以刺激其視覺顏色為主,將圖像放大,同時要限制教學時間和難易程度,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動畫教學。而針對5歲以上幼兒,要根據幼兒發育特點增強可操作性,提高5歲以上兒童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運用立體方式新型信息傳導,增加機體活動的信息傳輸量。注重側記幼兒的多重感官感知,提高學習效率。由此可見,無論是小班、中班還是大班的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都應該重視交互性設計,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變被動性學習為主動愛好,積極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在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取代了教師的部分功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習和娛樂過程中帶動幼兒參與,信息技術能夠讓幼兒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運用信息技術的交互功能,讓教學活動從單一的灌輸變成雙向的互動交流。
講究科學性 在幼兒社會化教育的過程中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提高兒童學習過程的體驗度、參與度、主動性。社會化活動教學過程中,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情境可以拓展幼兒的事業,激發孩子的思維方式。信息技術的多樣性有利于發揮孩子善于探究、思考的特點,進而不斷完善幼兒的知識結構體系,讓幼兒在參與中完成社會化教學,增強課程吸引力,讓孩子提高興趣,形成良性循環的學習氛圍。
在信息技術多媒體選用的過程中,我們要講究科學性,合理的設計整個課程的重點難點部分,分析清楚、定位準確,認真研究幼兒特點,差異化對待不同年齡層次的幼兒,利用信息技術圖文、聲像集合的特點,引導幼兒融入情感體驗氛圍中,全方位、多角度刺激幼兒的感官,讓幼兒在整個過程中激發潛在學習動力。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對幼兒進行顏色的認知和學習,在實際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中,可以通過兒童比較喜歡的顏色,配合日常的社會認知,比如紅路燈及街道動態畫面,同時配有精彩的聲音效果,讓顏色認知鮮明的呈現在屏幕上,幼兒們就會興奮不已地參與到整個教學互動中,這樣的信息技術運用,可以讓孩子在社會化教學中保持新鮮感,激發興趣愛好。
結論
社會化教學的好壞在于幼兒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社會化進程,因此教師在課程設計方面,必須以幼兒的直接經驗和實際生活為基礎,多層次、多角度、科學地開展教學。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幼兒園社會化教學提供環境支持,要重點把握好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激勵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對幼兒的學習動機有推動作用,激勵幼兒學習參與熱情。同時要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益智功能,調動幼兒智力發育,提高智力活動效果。同時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培育功能,培養幼兒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他們對錯是非觀念。和以往的傳統社會教學過程相比,幼兒教育往往局限在教師用語言描述的方式獲得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教學模具老套呆板,幼兒逆反心理嚴重。而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它能讓老師的教學變得更加生動立體,益于兒童的觀察、想象和理解。
通過研究發現,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幼兒園社會化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運用的圖像、聲音和色彩的巧妙運用,能引導幼兒思維,矯正幼兒的認知行為,調動幼兒的主動思考與探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在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中不斷提高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得以協同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臺湖中心幼兒園胡家垡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