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小學階段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為了探尋促進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杏園路第三小學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優辦法,制定和實施“贏獎章、做自信明星”爭章評價體系,建立“管理、體驗、評價”的養成教育形態,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引領作用,使學生全面而自信的成長。
自主管理模式使評價科學化、合理化
學校積極構建以校長總負責,教導處、德育處、總務處各部門密切配合,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學生干部協助管理的管理機制和系統化、精細化的養成教育管理網絡。同時,成立紅領巾檢查崗和班級事務自主管理崗,進行學生“社會化自主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將責任分工細化,讓每個學生都明確自己的職責,使每個人都成為學校的管理者,使學生能夠正確進行自我評價,推進學生自律行為的生成。
通過推行全員自主管理模式,采取”日檢查,日反饋,周評比”的制度,學校形成了“教育——管理——反饋——再教育——再管理”的工作模式,學生在行為規范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學生的文明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所養成。
寓教育于活動使體驗與評價形成聯動
首先,學校積極開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題教育月活動。利用學校宣傳櫥窗、電子屏、國旗下演講等形式向學生宣傳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形成有效的教育氛圍;召開“不亂涂亂畫,保護校園文化”“樹立環保意識,愛護花草樹木”等主題班會;帶領學生學習《中小學生守則》;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學段開展“踐行中小學生守則,做自信少年”的主題活動:低年級開展“背守則,唱守則”誦讀活動,中年級進行“學守則,長知識”日常行為規范知識競賽,高年級開展“學守則,明禮儀”手抄報比賽,活動評選出的優秀作品在學校櫥窗內展示。
其次,為了使學生由“他律”發展成“自律”,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化,在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積極開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系列主題活動,認真落實“六個好”,對學生進行了一些列的強化訓練。一是把紅領巾戴好。召開中隊輔導員工作會,學習和交流少先隊知識,再以中隊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少先隊知識的學習和禮儀訓練。二是把桌椅擺齊。利用主題班會共同商討擺齊桌椅的有效方法,并利用候課時間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三是把物品歸位。開展班級內務評比活動,從保持教室衛生、教室公共物品管理、物品歸位等方面進行周期性評比。四是把路隊走好。在學校周邊馬路、校門口、校內樓梯間繪出靠右行走線,督察小組每天進行引導,同時開展放學路隊評比活動,從集結站位、分級整隊、吟誦前進等方面進行量化評價。五是把衛生保持好。教會學生打掃衛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勞動方法和勞動效率。六是把實踐做好。與社區居委、敬老院形成共建,組織學生到周邊的老年公寓開展志愿者進社區服務活動,同時發揮基地作用,與有意向的單位合作,定時、定點、定內容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常規性”與“長效性”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榜樣激勵,以評價促發展
實施評價時,根據評比細則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以“自評、互評、師評”的方式進行日評、周評、月評。日常行為表現,主要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兩操、集會、文明禮儀、衛生打掃、班級文化等方面由學生干部和教師進行督察,抓點抓面,抓活抓細,予以評分。實踐活動的表現,首先由評委根據學生在學校單項活動中的參與效果進行評價,學校再根據單項活動的評比結果進行量化,月末再根據學生的量化總分數進行學生集體評議,再經過科任教師評價,最終將月評選結果上報至學校,形成“班級遞進式”“學校多樣化”的多元激勵評價模式。學期末,根據學生獲得的獎章數量對學生進行總評,評選出“自信明星”“四優之星”“三好之星”,獲獎學生可以用獎章兌換教育券,再用教育券兌換獎品,同時利用大型集會對獲獎學生進行表彰,頒發證書,并將獲獎信息發表在學校網站和微信公眾號。
此外,為了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內在潛能,我們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和完善“自信班級”評定的基本過程。自信班級的認定與“贏獎章,做自信明星”的活動形成聯動,保持一致,將班級在德育常規和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進行量化,每月一次對“自信班級”實施積分制考核。學期末,把班級學期總積分作為“自信班級”評選工作的依據,再由班級進行自評,填寫自信班級申報表,進行小結匯報和成果展示,最終根據各班積分進行綜合評定。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積年累月,才能達到目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指導,以全面的發展性評價構建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健康、和諧發展進行科學的量化,不斷總結,不斷創新,不斷努力,使學生在“發掘潛能,賞識激勵,自信成長”的鞭策下健康、幸福、自信地成長。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杏園路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