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磊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個人審美能力的重要載體。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筆者試圖從古詩詞的繪畫美、語言美、色彩美等方面入手,以期使古詩詞教學中充滿韻味,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率。
想象聯想——再現畫面美
詩詞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詩文大意,更需要“入境”,因為詩詞主要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展現情境、表達情感的。只有入境才能感悟詩情,感受詩美,感知詩韻。而小學生由于其生活經驗、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導致認知的局限性,較難進入詩詞描繪的情境之中。所以詩詞的教學,應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真正理解和品味詩歌的內涵和主旨。葉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如何讓學生融情入境,關鍵在于情境的創設。
創設詩境,感知畫面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濃郁的詩意。但是古詩產生的時代離我們已經很久遠了,古詩中出現的生活片段、場景,現在的學生很難接觸和體會,單靠教師的只字片語很難解釋清楚,學生自然也無法體會出相關的詩意。這時就要教師借助多媒體,通過聲像、視頻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在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樂中為學生創設優美的詩境。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中深秋的高山,彎彎曲曲的石徑,飄渺的白云,若隱若現的人家,紅得似火的楓林,構成了一幅清新明麗的深秋山野圖。我采用吟詩賞畫的方法。在學生初步掌握詩文大意后,讓學生欣賞一幅深秋山林圖,學生邊吟誦詩,邊欣賞畫,仿佛自己就是詩人,悠然漫步在彎曲深遠的石徑小路上,兩旁楓葉似火,隨風搖曳,陣陣涼爽的秋風吹來,多么愜意,多么舒暢!不知不覺中體會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必須用小學生能接受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理解,去體驗,去想象,才能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從而為學生體驗到詩歌的語言美打下基礎,鋪好水到渠成的基石。
展示意境,欣賞畫面美 意境,是詩詞中所描繪生活畫面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古詩詞的作者往往選取最富有特征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最典型感受來言志抒情,這也就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會意境與情感,并從中受到熏陶。
古詩詞的繪畫美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在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工具,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領會詩詞中的繪畫美,也為學生進一步體驗詩歌的語言美打下基礎。
誦讀品味——感悟語言美
古詩詞不僅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因而在古詩詞教學中,加強朗讀古詩詞有助于理解古詩詞的內容,是綜合感受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反復誦讀,感知語言美 “多讀多練”是教學古詩詞的一個重要方法。只有反復誦讀,才能更好地達到辨音識字、明義曉理的目的,同時由于古詩詞本身所具有的節奏感、韻律性之特點,通過反復誦讀品味,才能更好地體會其形式之美和音韻之美。另外,反復誦讀,不僅有助于背誦記憶,而且還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所以,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
古詩詞中的絕句和律詩在一般情況下奇數句不押韻,偶數句押韻,一押到底,不變韻。朗讀時對韻腳要恰當重讀,非韻腳讀得輕一點兒,使上下句音節和諧對應,這樣才能產生沁心感懷的韻味效果。如在教學《送靈澈》時,我首先教給學生劃分節奏的方法: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然后指導學生根據劃分符號讀出詩的節奏,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使學生體會到詩詞的形之美、音之美。
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詞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引導學生體味語言美,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古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煉含蓄。不管是五言還是七言,或是對仗,或是呼應,總能感受到語言的凝練美。如楊萬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歌描寫池塘景物,不但構思巧妙,生動有趣,而且字字到位。我將詩中的“才”字換成了“剛”將“早”字換成了“就”,讓學生進行比較,說一說換了這兩個字后好不好?學生經過討論后,得出:一個“才”字,表現了僅在初露端倪之時,而一個“早”字則充分表現了蜻蜓敏銳的觀察力。通過對字詞的分析,使學生感受到了詩人用詞的準確,從而感受到了語言的美。
總而言之,要改變古詩詞教學中學生乏味的局面,就需要我們在教學古詩時,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想象、聯想,再現繪畫美;誦讀品味,感悟語言美;比較分析,感受色彩美。使學生在學習古詩時進入詩境,領會詩意,體驗詩情。通過古詩教學的情境營造,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審美體驗,受到美的感化和陶冶。把學生帶入到詩人創作時的意境之中,使他們在感受到古詩的美,感悟到中華文化的美。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