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還儺愿”是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祭祀儀式,人們會因為求子、消災、祈福而許愿,愿望實現就會舉行“還儺愿”儀式。“還寶兒愿”是“還儺愿”中的一種,它是由愿主許下求子的愿望而得名,過程中用鑼鼓間奏,叫作打鑼板,在戲中還會吹奏牛角。唱詞使用的是方言口語,通俗易懂。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龍潭坪鎮符明清、向子清兩位老先生到大洞堡村紅旗峪組舉行了一場還寶兒愿儀式,對這一表演過程進行記錄與解析,希望能對還儺愿儀式的傳承做出貢獻。
關鍵詞:桑植;還儺愿;還寶兒愿;儀式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桑植儺戲音樂形態及文化內涵研究——以桑植儺戲為例”(14C0946)階段性成果。
桑植縣隸屬湖南省張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桑植還儺愿是因演出地點多在愿主堂屋里面進行得名,俗稱儺堂戲、儺壇戲等。還儺愿是桑植人在祭祖還愿中娛神娛人的民間戲種,還儺愿的種類有很多,如果愿主求得的是孩子就叫“還寶兒愿”,求健康就叫“還病痛愿”,賀壽就叫“還壽愿”,還儺愿的名稱根據愿主的愿望決定,故還儺愿有很多種。
“還寶兒愿”儀式是“還儺愿”的一種,過程中用鑼鼓間奏,叫做打鑼板。在戲中還會吹奏牛角。唱詞使用的是方言口語,通俗易懂。2019年1月筆者隨符明清、向子清兩位老先生來到桑植縣龍潭坪鎮大洞堡村紅旗峪組觀看了一場“還寶兒愿”儀式。
一、“還寶兒愿”儀式過程
首先需要請師。掌壇師面對總壇,手持師刀,口念請師詞。兩位儺師在總壇的左右兩側敲打鑼鼓。五六分鐘后,掌壇師倒了一杯白酒灑于堂屋前,繼續搖師刀。三分鐘后在桌上拿起一副卦拋在地上拾起,拿來香和紙錢,點燃放在桌下,在燃起的紙錢右上方擺好師刀。隨著結束時特有的鑼鼓樂,掌壇師退場,請師完畢后,“還儺愿”就可以正式開始了。
還儺愿中不是所有朝科都上演,此次只做了發功曹、招兵、請神、下馬、點昌兵、出土地、姜女下池、出昌撤宅送神這八科。
(一)發功曹。由符明清也是此次還儺愿的掌壇師來執行,他身著青衣,手持牛角與朝劍,背對總壇。對著堂屋前的神位,隨著鑼鼓聲,掌壇師口念科書,舞步是轉圈和點步。鑼鼓聲起,掌壇師走特定的步伐,鑼鼓聲停,掌壇師背誦科書,與鑼鼓形成一唱一和的形式。在還儺愿儀式的過程中所有的唱詞都是和鑼鼓形成對唱的的形式,你一句我一段,十分明確。
(二)招兵。掌壇師隨著鑼鼓聲,身穿紅衣,手持牛角和朝劍,上朝并吹奏牛角。他的弟子拿來紙錢撕碎放入碗中。掌壇師口念招兵經文后,鑼鼓牛角齊奏。鑼鼓聲停,掌壇師背對總壇,單膝跪地,手上做著儺愿手勢時長接近五分鐘。接著面向總壇祭拜三神,然后又面向堂屋外祭拜天地。拜完拿著裝紙錢的碗朝總壇三神與堂屋外拋撒,共三個來回。此時鑼鼓牛角響起,他的弟子拿來紙錢點燃放在總壇,下壇,司壇。掌壇師祭拜下朝。
(三)請神。請神就是有掌壇師請來二十四位天神。其中就有總壇上的三位:清玄廟道、灰天五約、五銅五玄。還有孟姜女、鐘馗……將這二十四神全都請到愿主家一一就坐。
(四)下馬。下馬中最重要的就是求卦。掌壇師雙膝跪地,將朝劍放于地上,將神卦、陽卦、陰卦三副卦放于朝劍上,拿起朝劍,將三副卦拋出去。一對神卦需要一面朝上一面朝下才算求得,一對陽卦需要兩面均朝上才算求得,一對陰卦需要兩面均朝下才算求得。掌壇師求得三卦后便會請來愿主求卦,求得三副卦后下馬便結束。
(五)點昌兵。隨著土地出朝,掌壇師身穿紅衣,頭戴圓帽,從總壇右側出朝。“我是東方青的昌……”唱完鑼鼓齊奏,掌壇師在總壇前轉圈演唱“我是南方赤的昌……”“我是西方白的昌……”“我是北方黑的昌……”“我是中央黃的昌……”東南西北中五方昌兵點到,掌壇師與另一位儺師上場,在堂屋與總壇間交叉走動,在中間碰面時還要碰手臂以示恭敬。十分鐘后,儺師拿來準備好的雄雞,交于掌壇師手中,掌壇師雙手抱著雄雞繼續唱詞。五分鐘后一位儺師將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中方各放一只碗,并倒上少量的白酒,備好后掌壇師將雄雞的嘴放入碗中讓雄雞飲下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中方五處的酒。飲下酒后,掌壇師在雞冠上掐出血來滴在碗中。隨后,觀看每個碗中雞血聚散情況,此次雞血都凝聚得很好,儺師告知愿主家一帆風順。隨后掌壇師將碗中酒都倒于中央碗中,讓在場的人都飲了一口。最后將碗都倒置在紅布前。此時鑼鼓起,掌壇師繼續唱朝科書,兩分鐘后點昌兵結束,儺師點燃紙錢放置三壇,掌壇師出朝。
(六)出土地。儺師身穿戲服,手持拐杖,扮演成土地公公,在幕后念經文緩慢出場。“我土地老兒……”一邊唱一邊在總壇前柱仗打轉,一陣鑼鼓一陣唱詞:“你們打鑼打鼓是所謂何事啊?有心恭敬我土地老兒就請進儺祠,無心恭敬我就立馬回轉……”出土地要演上十分鐘左右,儺師的舞步一直反復,口念朝科詞,是此次八出最簡單的一個步驟,由儺師符紫清來扮演。
(七)姜女下池。姜女下池是最重要的一朝,由向子清扮演姜女,還儺愿中有著“姜女不到,心愿不了”的說法。姜女下池是說姜女下池洗澡引發的她與范啟良的愛情故事。還儺愿演這出戲也是為祈求姜女賜子。姜女下池是一門重頭戲,儺師們僅準備就花了近二十分鐘。掌壇師拿來一個專門放姜女服飾等用品的包,首先53歲的向子清換好了姜女服裝,戴上了發飾便開始化妝。老人們沒有很好的化妝用品,涂白是用的痱子粉,眉毛是用的毛筆,就連假發也是用了很多年的。化完妝后姜女就要上朝了。在帷布后姜女唱起了經文,鑼鼓喧天,姜女緩慢地走到我們眼前,右手持扇,左手拿絹。在堂屋中備好的盆子與毛巾前假扮洗澡,姜女洗澡也是十分有講究的,首先是梳妝,其次是盤龍髻、帶簪子,然后是在紫金殿上洗手焚香,最后才是脫去衣裳跳下藕池,然后扮演土地的儺師又換裝扮演了范啟良,站在板凳上與姜女對戲,二人與鑼鼓形成一唱一和。此出用時最長,也是整個儀式最具看點的一出。
(八)出昌、撤宅、送神,也簡稱為送神。這一朝是“正八出”的最后一朝。掌壇師取來司壇的判官,敬端在身前,在鑼鼓聲中出場,口念勾愿經文:“說判官,道判官,兄弟三人都做官……”此時的舞步是在總壇前轉圈。在此過程中,還要再求一次卦,掌壇師又將三副卦擺于朝劍上,依照程序又將愿主叫來再求一次卦,求完后一位儺師叫來愿主,與愿主說,求卦時陰卦求了幾次,你需要在吃飯時嚼飯(叫死去的親人吃飯)。求完卦后便是送神離開。掌壇師身穿紅袍,手持牛角拜完天地父母后就請各路神上馬回轉。儺師取走帷布前的碗,掌壇師唱著科書來到堂屋外,儺師點燃紙錢,負責鑼鼓的將鑼鼓搬到堂屋外。十分鐘后掌壇師吹奏牛角以示整場儺愿結束。
這就是此次還寶兒愿的所有朝科,雖然動作、舞步、音樂都是反復,但是每一個步驟和用具都有它特殊的涵義。
二、“還寶兒愿”儀式分析
(一)從儀式程序來看,文中所提到的花朝在還儺愿中并不是必演步驟,花朝的表演目的是為了娛神。正朝則是必不可少的,正朝中的朝科也不能混亂,必須是“請神—娛神—送神”。其中最復雜的是娛神,它需要表演技藝或節目,使得人與神同樂。請神和送神的步驟雖然簡單但是卻是必不可少的,神請來就必須送走,整個儀式必須每一步都完整地完成才能使整個儀式完結。
(二)從儀式場所來看,還儺愿一般在堂屋中進行,堂屋是一所房子的正中心,在桑植人家的堂屋中會在墻壁上貼對聯,并且在正中心位置設長案,長案下就是八仙桌。
(三)從儀式用品來看。在整個還儺愿過程中會用到很多東西,如香、紙錢、蠟燭、雄雞、豬正身、糯米粑粑。以前這些食物對桑植人來說都是“奢侈品”,其中香、紙錢和蠟燭在農村就是供奉祖、神所用。雄雞代表著吉祥,用來驅散邪惡,在中國古代雄雞是學識、強壯、勇敢、仁慈、信賴的象征。豬正身是豬身上最中央的部位,也是豬身上肉質很好的一部分。糯米粑粑是桑植的特色,象征著豐收。糯米粑粑除了食用之外,另一個大作用就是祭神靈、祖宗。這些用品在平時都是很少用到的,只有在重要節日、活動才能使用。從這三個方面無一不體現出桑植人對儺愿公公和儺愿娘娘的敬意及對還儺愿儀式的重視。
(四)還儺愿儀式中的音樂質樸。其一是體現在唱腔上,還儺愿的唱腔節奏單一,大多都是二八節奏,音調走向一致,尾音幾乎也是一樣。其二是體現在伴奏中,還儺愿的伴奏樂器都是鑼鼓,除了上朝與下朝有固定的音樂節奏,中間伴奏大多都是用:四個十六、二八、二八前空、前八后十六、大切分,節奏輕快,但是在整個朝科過程中節奏配合變化都不大,也就造成了伴奏的單調性。
(五)還儺愿的過程并不單單是演唱,在這其中也寄托了人們對儺神的感激和敬意。還儺愿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它特殊的意義,并不是僅供欣賞而已。所以還儺愿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儺師必須度職以后才能成為真正的掌壇師。
三、結語
還儺愿是桑植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桑植人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本文通過對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龍潭坪鎮符明清、向子清兩位老先生在大洞堡村紅旗峪組舉行的一場還寶兒愿儀式記錄與解析,希望能對還儺愿儀式的傳承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趙穎,劉冰清,夏雪.儺戲人生——桑植儺戲傳承人周純勤口述史[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8(5):108-113.
[2]劉冰清,趙穎,夏雪.儺戲人生——桑植儺戲土老師口述史之馮明柱篇[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8(1):110-115 .
[3]符洪健.湘西“還儺愿”儀式舞蹈的文化闡述——以花垣縣大龍洞村為例[D].吉首:吉首大學,2104.
作者簡介:陳立瓊,碩士,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