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淮陽縣“泥泥狗”是河南豫東地區一種非常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在現代化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化、品牌化發展面臨著種種困境。因此,通過在感性工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應用到泥泥狗造型文化的研究中,運用語義差異法,通過實驗、分析探討淮陽“泥泥狗”的造型感知意向。
關鍵詞:淮陽;泥泥狗;感性工學;造型感知意向
淮陽縣“泥泥狗”是河南豫東地區非常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民間流傳其起源于伏羲女媧造人之時,后成為當地居民用來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圣物”。“泥泥狗”雖稱為“狗”,但其題材廣泛,包羅各式飛禽走獸,是淮陽太昊陵“人祖會”中泥玩具總稱。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陽“泥泥狗”不僅是原始圖騰文化下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更是河南地區古代傳統文化與手工技藝的重要見證者。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許多民間手工藝重新煥發了璀璨光彩。但是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化、品牌化發展依舊面臨著種種困境。因此,本論文基于感性工學的相關理論,對淮陽“泥泥狗”的造型進行了感知意向的研究,為發揚與傳承傳統文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現狀
感性工學是“一種以顧客定位為導向的產品開發技術,一種將顧客的感受和意向轉化為設計要素的翻譯技術”。日本關于感性工學的研究較早,長町三生寫的《感性工學與新產品開發》《感性工學及其方法》等論文為感性工學的研究奠定了學術基礎。國內關于感性工學的研究尚處起步階段,但也出現了很多高質量的學術著作和論文:李月恩等人所著《感性工程學》及羅麗弦、洪玲所著《感性工學設計》,系統研究了感性工學的定義、分析方法、實驗設計等內容;羅仕鑒、潘云鶴所寫《產品設計中的感知意象理論、技術與應用研究進展》,蘇建寧等人所寫《感性工學及其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等論文探討了感性工學、感知意向理論在產品設計中應用研究。
目前學術界有關淮陽“泥泥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藝術特色和內涵方面,如張新詞的《淮陽“泥泥狗”與浚縣“泥咕咕”造型審美之比較》、張群成所寫《淮陽“泥泥狗”的民族色與內涵研究》等。但從顧客視角探索“泥泥狗”造型感知意向的研究尚存不足,本文在感性工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應用到“泥泥狗”造型文化的研究中。運用語義差異法,通過實驗、分析探討淮陽“泥泥狗”的造型感知意向。
二、研究過程
(一)樣本選取
本實驗的淮陽“泥泥狗”樣本圖片主要通過實地考察拍攝,參考網絡資源、專著及文獻等方式進行搜集,共整理出106個不同造型的實驗樣本。由于年代久遠,“泥泥狗”流傳下來的產品樣式十分廣泛,主要包括狗、猴、魚、兔、鳥、龍、虎、蛙、獨角獸、四不像、十大像、塤等多種門類。為了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泥泥狗樣本,根據專家建議,從拍攝清晰度、產品相似性等方面進行考量并篩選,最終得到12個實驗樣本,標號為Y1—Y12(如圖1)。
(二)感性形容詞詞匯收集及篩選
當人們在面對某一產品時,往往會對它產生一些感知評價,借以“漂亮的”“簡潔的”等形容詞匯來進行表達。因此,在本實驗過程中,選取適當的感性形容詞詞匯對研究結果的正確性至關重要。首先,參考有關記載淮陽“泥泥狗”的報紙、雜志、網絡文章及相關文獻等,去除描述產品物理性質的形容詞匯,整理出頻繁出現用來表達“泥泥狗”產品感覺及文化意向的形容詞匯79個,剔除含義相近的詞匯,得到20個形容詞匯(如表1)。
組織專家12人,其中2人為淮陽“泥泥狗”傳承人,3人為河南文創產品設計師,7人為設計學相關專業的教師。運用KJ法組織專家小組對上一步得出的20個感性詞匯進行篩選和語意上的概括,并整理出與其含義相對的形容詞,最終形成感性詞匯組6對,分別是:淳樸的—夸張的;沉穩的—靈動的;粗獷的—華麗的;自然的—奇特的;安詳的—熱情的;雅重的—旺盛的。
(三)心理意向問卷調查
感知意向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人們對待事物的心理活動。人對物品的感知主要通過五感來完成,即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而意向指的是一種高度凝聚的深層次的人的情感活動,它不是某一感覺器官單獨產生的感官反應,而是多種感覺的綜合。研究產品的感知意向必須以人為本,這也是本文與以往“泥泥狗”文獻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之處。本文研究“泥泥狗”的造型藝術,研究視角從“泥泥狗”自身轉移到人對它的感知上。根據感性工學的研究理論,著眼于探討人與“泥泥狗”之間的相互關系,將“泥泥狗”造型的定性研究通過對人感知的定量研究進行實現。本論文在探究淮陽“泥泥狗”造型的感知意向調查中,使用的是語義差異法,即SD法。
將前文中得出的12個實驗樣本分別與6對感性詞匯進行搭配,讓受測人群憑借個人主觀認知對每個實驗樣本的造型進行評價,通過主觀打分得到相應的感性分值,建立感性意象空間,問卷樣式如圖2所示。相對立的形容詞匯分別列在調查量表的左右兩端,受測者根據觀察樣本的真實感受選擇代表量化感受程度的數值。本調查問卷中采用的是5點量表,以詞匯對“淳樸的—夸張的”為例,數值-2、-1、0、1、2分別對應的是非常淳樸的、比較淳樸的、無感覺的、比較夸張的、非常夸張的5項感受。
三、實驗結果與分析
此次調研問卷通過問卷星和網絡其他途徑進行發放,共回收98份,其中有效問卷79份。整理數據,輸入到SPSS軟件中進行平均值計算,結果見表2、表3。表中數值是淮陽泥泥狗Y1—Y12樣本對應的意象形容詞在尺度為0—2之間的平均感性定量值,負值代表其意象感受偏向左側形容詞;正值代表其意象感受偏向右側形容詞,絕對值越大則樣本所體現的感知意向越強烈。
根據以上樣本的意向形容詞對感性評估均值制作感知意向分析圖,結果見圖3。
從圖3中可以看出,被測試者在填寫問卷時評價表現積極,6個形容詞對應的均值明顯偏離“0分”中性線,說明淮陽“泥泥狗”的造型對人能夠產生較為明顯的視覺刺激。通過這種刺激人們能夠清晰地感知出造型中所蘊藏的意向,說明淮陽“泥泥狗”在造型表達上是直接且張揚的。從分值的分布情況看,淮陽“泥泥狗”的造型感性意向在總體上偏向“淳樸”“沉穩”“華麗”“自然”“熱情”“旺盛”,說明淮陽“泥泥狗”雖然屬于鄉土文化,但其造型并不粗糙呆板,反而極具獨特光彩。一方面,從“淳樸—夸張”“沉穩—靈動”和“自然—奇特”三條線可以看出,“泥泥狗”雖然造型手法比較夸張奇特,但并沒有造成突兀感,反而令人感受到的是淳樸、沉穩和自然;另一方面,從“粗獷—華麗”“安詳—熱情”和“雅重—旺盛”三條線可以看出,“泥泥狗”造型帶給人的感知意向并不單一,既有淳樸和沉穩,也有華麗、熱情與旺盛,說明“泥泥狗”的造型具有豐富且多向的特點。這與“泥泥狗”造型創意大膽、充滿想象力,且紋飾豐富多樣有密切的關聯。本篇論文通過實驗探討分析了淮陽“泥泥狗”造型的感知意向,但對于感知意向與造型的映射關系沒有深入探索,在后續工作中會進一步完善研究。
參考文獻:
[1]羅麗弦,洪玲.感性工學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曹浩.產品設計中的感性意象理論、技術與應用研究進展[J].飲食科學,2018(4):186.
[3]楊曉坤.淮陽“泥泥狗”的民族內涵和藝術特色[J].美術雜志,2008(1):104-107.
作者簡介:戶江月,碩士,鄭州科技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