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國新 郭麗凈
課題的提出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把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推上了新的歷史高度。同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青少年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涵養文化素養,提升道德品質,更是延續民族的“文化基因”,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風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存在歷代文化典籍中,書目眾多,重篇巨制,初中生精力有限,常望而生畏。而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期,如果此時未能對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引導和幫助,在思想道德上很容易發生問題。此外,國學誦讀研究在全國各地紛紛展開了熱烈的研究,但是對一些問題研究的不夠深入:一是如何通過國學誦讀對學生的人格產生積極影響,目前沒有具體可操作的實踐研究;二是當前學校重視國學經典,但是對學生健康人格的關注度不夠;三是縱觀當前國學誦讀研究,大多數研究指向對象是小學生,專門針對初中生的比較少。基于此,我們提出了“國學經典誦讀培養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
概念界定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近代,章炳麟在《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等書中,對國學范圍進行了了界定,即所謂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初中階段國學經典主要涉及“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等。其中尤以《論語》《孟子》和唐詩宋詞,適用范圍最廣。
“誦”,本義是背誦、朗讀。誦讀,指讀出聲音來,其更注重一個“熟”,即所謂“熟讀成誦”,其次是要口到心到。同時,誦讀更注重聲調的抑揚頓挫。與朗讀相比,誦讀更強調的是讀者對文字內容的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欣賞。
“健全人格”屬于高層次的心理健康人格教育的界定,可稱完美人格、優秀人格或理想人格,是各種積極人格特征的完美整合。本文中所指的”健全人格”強調的是初中生良好的品德,側重是非觀、羞恥觀等。初中生的健全人格是指在其人格結構中,具有普遍性、積極適應性的典型人格特質的健康和均衡的發展。
研究的主要內容
探索實施國學經典誦讀的有效途徑當代初中生的人格問題一向是我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主要從“經典誦讀”對于初中生健全人格影響這一角度闡述對于“經典誦讀”的認識,探索利用“經典誦讀”活動培養初中生健全人格的有效實施途徑。根據本校學生特點,重點關注初中生人格中的是非觀和羞恥心,同時思考研究如何改進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活動。
指導誦讀方法,調動學生興趣 在研究過程中,借鑒北京市通州區傳統文化“三步六正九讀”誦讀法,指導學生掌握誦讀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繼承優秀傳統文化。
研究的方法與手段
行動研究法 本課題的研究建立在真實的課堂教學基礎之上,利用語文課開設國學經典誦讀編寫國學經典誦讀教材,在課堂實踐中反思總結再指導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培養初中生健康人格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實現課題研究的目的和任務。
文獻研究法 整理搜集國內外相關課題的研究資料,了解最新動態,尋找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開拓研究思路。
訪談調查法 根據本校初中生特點,設計相應的調查問卷,及時對其進行訪談調查,了解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感受和變化。
個案研究法 在研究過程中,篩選出個別在是非觀和羞恥心方面有明顯問題的學生進行調查研究,通過有計劃的指導和教育,改變他們不良的現狀,引導其培養健康的人格。
研究的過程
準備階段 收集相關課題信息,多方論證后成立學校課題組,確定成員分工及具體研究內容,撰寫課題研究方案,進行課題申報。同時,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邀請區研修中心專家到校指導,提出修改意見。
在課題研究前期,首先通過調查問卷對學生的人格現狀進行數據調查,對數據進行歸類整理,并將有明顯問題的學生反饋給家長,尋找問題的成因。
研究實施階段 一是定期組織課題組教師外出參加市區級區國學誦讀方面的專家和教授的講座,觀摩研究課并參與討論。邀請專家到校聽課,根據本校師生特點進行專業輔導。同時利用網絡和閱讀誦讀方面的書籍,將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專家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并及時匯總出現的問題及問題解決方案。二是根據本校學生學情,選擇適合誦讀的《論語》《孟子》等的部分篇章和優秀古詩詞,分類進行整理,指導學生掌握運用誦讀方法。三是課題組師生積極參與北京市、通州區以及組織的各項國學誦讀活動,在活動中成長,并積累優秀的課例、教案和論文。四是定期召開研討會,總結交流經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總結階段 課題研究成果的收集與整理:收集整理論文、課例、課件、經驗總結、典型案例光盤等。
研究成果
營造氛圍,創建良好的校園誦讀環境 課題的開展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在全校范圍內營造了誦讀氛圍。每天中午十分鐘,教師帶領學生誦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國學經典,在誦讀中引導初中生“正心”“修身”“齊家”,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學生在誦讀語言凝練、韻律優美的古典詩詞中,徜徉于國學經典中,感受祖國文化的經典魅力。同時,學校還通過推出國學誦讀專欄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并成立了玉橋中學國學誦讀課外小組,誦讀小組先后參與了通州區舉辦的多次活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精心準備,豐富新穎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在每天誦讀的基礎上,我們借鑒北京市通州區“三步六正九讀”經典誦讀教學法,“三步”即“正音正讀”“正字正義”“正心正行”;每步有“兩正”,每步有“三讀”,共九讀,指導學生準確誦讀。為提高學生的興趣,我們開展了形式豐富的活動。一是利用學校宣傳欄和廣播站,展示優秀誦讀成果,如手抄報、廣播稿等;二是開展國學誦讀大賽,表彰優秀誦讀學生;三是初一初二兩個年級中各班利用每周三早晨時間組織集體誦讀和個人誦讀。通過這樣的閱讀活動,讓經典作品在的精髓根植在學生內心深處,讓學生通過閱讀國學經典作品,提高文言閱讀能力,拓展了課外閱讀的空間,在誦讀中理解踐行,從而完善自身人格。在這些活動中,最吸引學生興趣的是“詩詞大賽”。為了辦好活動,課題組的教師集齊初中階段的各個版本的教材,再結合《人間詞話》《嘉陵論詩叢稿》等書籍,選擇古詩詞,設定比賽形式,購買搶答器,布置比賽會場。比賽先由各個班級組織展開,各班選拔出優秀選手,再在年級內展開最后的競爭決賽。比賽中學生熱情高漲,語文素養也得到了了一定的提升。
教育教學密切結合,讓經典誦讀發揮國學啟蒙教育的作用 誦讀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校的德育內涵,推動了學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發展,師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較大的改觀,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逐步形成,有效地促進了我校的養成教育工作。在每周一課時的國學經典誦讀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論語》、唐詩宋詞的內涵,并延展到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示感悟;通過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美麗風光的古詩,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祖國江山如畫,從而學生激發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還有許多古詩、文章,抒發了親情、友情和故鄉情,培養學生愛家鄉、愛長輩的、愛親朋的健康情感……同時,利用每周的班會課開展主題班會課,如“誰對誰錯——建立正確的是非觀”“我是一名中學生——學習《中學生守則》”等,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是非觀、羞恥觀。此外,本學期以來,學校德育處開展的日常德育教育活動和各項德育實踐活動,也都滲透了《論語》等經典中的國學教育內涵,使學生受到傳統道德和價值觀的熏陶,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和道德實踐能力,達到了人格教化的目的,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從課題研究的數據調查中可以看出,在誦讀前后學生在是非觀、羞恥觀方面有明顯進步。與此同時,我們課題組教師和班主任一起,利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在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和道德體驗活動,凸顯教育的實踐性,讓學生認知傳統,弘揚傳統,增進其愛祖國、愛家鄉、愛父母等的情感。同時,以重陽節、教師節、感恩節為契機,組織開展“感恩老師”“感恩父母”“關愛長輩”等教育活動,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恩師長,孝敬父母,在實踐中學會行孝感恩,尊重他人,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效果與反思
研究效果 一是學生的成長。國學誦讀活動的開展,在學生中形成了誦讀的風氣,學生的興趣明顯提高,可以積極踴躍地參加學校、區級和市級的比賽,并且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例如,學生節目《一輪明月,萬千情懷》在通州區初中生經典誦讀節目展演中榮獲二等獎,《誡子書》也榮獲二等獎。在學校舉辦的誦讀比賽中,也有諸多學生獲得各種獎項。更加可喜的是,學生不僅提高了對國學經典誦讀的興趣,而且自覺開始要求自己,提升自身道德素質。
二是教師的成長。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教師積極學習吟誦知識,參加吟誦培訓會和各種比賽,提升了個人的傳統文化素養,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論文方面:論文《吟誦是一把金鑰匙》獲第二屆全國國學經典教學評比大賽論文二等獎,論文《讓詩意流過語文課堂》榮獲區級一等獎,論文《吟誦傳統經典感受詩歌魅力》發表在《教育》雜志第23期等。課例方面:課題組教師指導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獲通州區第四屆國學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山居秋暝》獲北京市2018年吟誦教育研究會中期成果成果征集一等獎,課例《行行重行行》榮獲第二屆全國小學國學經典教學評比三等獎。課題組老師還在“十三五”科研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語文課堂實踐研究”第一屆學術會議舉辦的學術論壇上作主題發言、在“國培計劃(2018)”中為京津冀教師專門就“國學誦讀對學生的影響”做了專題報告。
三是學校的變化。我們的課題組活動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學校為我們搭建了平臺,動員各年級教師和班主任予以配合,在全校范圍內形成了“誦讀國學”的風氣。同時學校利用廣播專門宣傳國學誦讀活動,宣傳櫥窗表彰優秀學生,擴大了誦讀活動的影響。
反思 一是課題組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形式比較單一,側重于教師部分較多,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還是不夠突出。二是參與國學誦讀的學生在是非觀、羞恥心方面有明顯改進,但是目前的國學經典誦讀僅在初一、初二兩個年級的部分學生中展開,具體的反饋效果還需再明確化。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玉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