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吳家歡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意,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釋放學生的創造力,幼兒教育是國民基礎教育的基礎,而幼兒美術教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具有獨特的優勢。為了更好地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我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是前提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因此,幼兒美術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轉變過去只講“形”、不講“神”,只重“像”、不重“美”的做法,充分挖掘孩子的創造潛能。同時要具備創新意識,積極為幼兒搭建創造的平臺。在引導幼兒創作時,要通過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進行嘗試性教育,使幼兒最大限度地展現自我。
幼兒的興趣是基礎
根據《幼兒心理學》關于幼兒注意力的闡述:幼兒的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逐漸發展。而創造活動是一種需要有意注意的高級思維活動,要想充分發揮幼兒創造性,提高幼兒的有意注意,必須使幼兒產生興趣,包括對活動本身的興趣和創造的興趣。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富有藝術感的活動空間和環境,在享受中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生動地展示豐富多樣的欣賞素材,在欣賞中激發興趣;投放富于視覺美感和表現力的操作材料,在操作中激發興趣等。
多樣教學形式是催化劑
游戲教學 皮亞杰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只有當自己的天性得以發揮時,幼兒才能更好地投入。此外,根據《學前教育學》指出可以從玩具和想象兩方面進行教育活動的游戲化。
運用動作進行教學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動作往往比語言更易理解,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運用移情法進行教學 《學前教育學》指出:“主要運用認知提示和情緒追憶等基本訓練技術。其目的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言語提示,組織兒童的繪畫、表演、唱歌等活動,幫助他們辨別各種不同的情感及面部表情”。例如大班繪畫“各種表情的人”。
注重評價的多元性和激勵性
邊霞教授曾提出:“一個完整的幼兒繪畫活動一般包括感知與體驗、探索與發現、創作與表現、欣賞與評價等幾個基本環節。”為此,針對對幼兒美術作品的評價,筆者主要從評價語言、評價標準和評價主體三方面進行概述。
采用“激勵式”的語言評價,引導幼兒正確創造 第惠多斯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使用激勵式的語言來評價幼兒的作品,能保持和延續孩子的繪畫激情,在快樂中激起幼兒的創作信心。
采用“層次評價”的標準,鼓勵幼兒的創造力 以往教師常常使用“再現”“寫實”“逼真”這樣的統一的成人評價尺度和審美標準來衡量幼兒的美術作品,忽視了幼兒繪畫學習和發展的規律,更忽視了幼兒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評價幼兒作品時,要以孩子的眼光和視角去認識和評價,堅持“主求其意,不嚴求其形”的原則,激發和鼓勵幼兒的創造性。
采用“多元性”的評價,是幼兒創造的強大動力 評價的主體和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教師的指導性評價、兒童的自我評價和同伴間的欣賞和交流等。美術教師應注重讓幼兒在多種評價方式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樂趣,從中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尤其是小班的幼兒,其安全感還在建立的過程中,自信心和成就感是他們勇于創造的強大動力。
正確解讀幼兒的作品
《綱要》在藝術領域的內容與要求中提到:“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作的快樂。”
當幼兒胡亂涂抹一陣完成作品后,即使創作的畫再難看,但在幼兒的心中的滿意程度不亞于一幅完美無缺的作品。這時他們希望與他人共同分享這份喜悅,更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可和贊賞。因此,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上解讀和欣賞他們的作品,為他們提供自由表現和展示的機會,并用鼓勵、表揚等方式激發他們的情感和想象,充分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感受和表現方式,讓他們在理解、領會的基礎上再去創造和想象。不能只以好壞為標準進行評價,要在認真傾聽幼兒心聲、科學解讀幼兒作品的情況下進行評價。
此外,在活動的評價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幼兒與同伴一起欣賞作品,介紹自己的創作想法,充分肯定幼兒在繪畫活動中的獨特想法和個性,鼓勵幼兒賞識別人的作品,能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和評價同伴的作品,激勵幼兒在欣賞別人作品的同時,積極地進行再創作。
總之,教師要用多種手段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活潑、愉快的創作氛圍,同時還要去了解他們的需要,察覺他們的潛能、理解他們的構思、發展他們的創造、鼓勵他們的努力和意志,欣賞他們成功和喜悅,一步一步走進的他們繪畫世界。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金橋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