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峰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之一,在千百年的繼承與發展中不斷展現出新的姿態,十分適合將其融入到基礎教育之中。
進入小學階段后,學生開始正式接觸“寫字”,若教師能夠在學生的這一階段滲透書法教學,那么學生不僅能夠通過日常練習實現熟練寫字,還能夠在無形中傳承傳統文化,將書法藝術融入血脈之中。
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動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無紙化辦公”“無紙化服務”等“無紙化”變革成為時代熱詞,這種發展固然為人們的現代生活帶來了無數便利,但也拉遠了人們與書法的距離。雖然在選拔教師時,學校一直都很看重教師的板書能力,但真正具備良好書法素養的教師仍在少數,且具備這種素養的教師大多集中在語文教師群體中。如此一來,小學生在語文之外的課程學習中很少能夠得到書法方面的指導,其對書法的認知自然不全面,甚至會產生“只在做語文作業時寫好字就行了”的想法。因此,在打造書法特色學校時,學校管理者必須堅持“全覆蓋”的原則,將學校的全體教師都當做書法教師看待,通過提升全體教師的書法素養來實現對全體學生的書法教學。
例如,筆者所在的江蘇省沭陽縣第一實驗小學就借助沭陽縣是中國書法之鄉的優勢,組織教師向書法協會的會員學習書法知識,并任命身為中書協會員的孫昊老師擔任學校長期的培訓教師,在每周二定期對其他教師進行書法方面的培訓,每周三上午學校教師也會進行書法方面的交流和學習。在長期的堅持下,不僅使我校教師得到了能力方面的提高,還激發了教師的書法興趣,學校教師經常成群結隊出入書法室,有些教師還會出于個人愛好,利用課間時間在教室黑板上謄寫古詩詞,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感染著學生。
落實校本課程,營造墨香氛圍
首先,以往的小學教育通常會將書法融入到語文教學中,由語文教師擔任教導、監督學生進行書法練習的角色。然而事實證明,這種形式并不是書法教育的最佳方式。學校開展書法教育,要為之單獨開辟校本課程,并搭配相應的校園氛圍建設,使學校從內到外都散發“墨香”,繼而實現打造特色學校文化的目的。例如,我校目前正在使用的書法校本教材是《規法漢字書寫訓練》與《荷韻經典》,前者用作學生的日常書法練習,后者收錄了許多中華經典篇章,功能較為豐富,是一套可讀、可寫、可畫、可唱的教材,其中收錄的內容由學校教師共同挑選,并由孫昊老師謄寫,可用作學生的綜合性書法學習。
其次,在校本課程創建好之后,學校還需要做好相應的硬件準備。例如,在打造書法特色學校的過程中,我校專門建設了四個專用書法教室,四個教師毛筆練功房和一個專用書法展廳。這幾間特色教室都有專人負責,長期向教師與學生開放,室內備足筆墨紙硯,隨時供師生練習。
最后,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校園中時時刻刻感受到書法藝術的魅力,學校還可以大量使用書法元素對校園進行裝飾,讓學生在課上課下都能夠看到、聽到、觸摸到書法,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書法的理解與欣賞能力。例如,我校邀請了許多書法大家為校園景觀題字,在遵循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美感的基礎上懸掛各式牌匾,并建議教師在校本課程教學中帶領學生欣賞校園內的各色書法作品,借此為學生講解不同字體的來歷與特點。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小學生不僅懂得了什么樣的字是好看的字,更懂得了書法作品要如何與生活景物相搭配,其對書法的欣賞境界也會有所提升。
滲透書法教學,打造荷韻校園
小學生的日常學習離不開寫字,在集中開展書法課程之余,學校應使用適當的手段讓學生在平時寫字的過程中也能練習書法,做到寫字與書法不分家。例如,為了將書法教育滲透到學生寫字的每個時刻,我校開展了“精品作業”計劃,即組織全體教師為學生的作業增加評分項,要求學生在完成任何一科的作業時都要做到“好好寫字”,并由任課教師對學生每日作業中的書法表現進行評分。同時,我們還要求教師利用給學生批改作業的機會進行書法練習,鼓勵師生雙方互相監督。
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組織一些與書法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利用傳統節假日的契機感受更為濃烈的書法氛圍。例如,我校在每年的春節假期前夕,都會組織師生開展“寫春聯”的活動,并通過““找春聯””賞春聯”“寫春聯”“送春聯”等活動將師生的書法作品送入學校附近的社區,讓學生在民俗活動中感受書法的魅力。除了節日活動外,學校也可以開展社會調查類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挖掘書法元素,進而更加懂得如何將書法與生活融為一體,實現在生活中感悟書法。
綜上所述,打造書法特色學校不只是開設書法課程,更重要的是在校園中營造全員參與書法練習的氛圍,讓全體師生都熱衷于書法。為了鼓勵師生自覺參與書法活動,學校主要可以從加強師資建設、落實校本課與滲透書法教育三個方面著手,以教師書法素養的提升保證校本課程的質量,通過校本課程與日常書法練習的相互滲透讓學生習慣書法練習,最終將書法視為愛好,視為人生追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