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拍攝黃山美景時的感悟為主線,積極地對“藝術攝影應該僅僅只是自然美的客觀再現?還是應該更多地去主觀表現?”展開思考。提出了藝術攝影可以真實再現自然之美,更可以融入主觀意識以表現自然美。
關鍵詞:自然本身美;藝術攝影;主觀表現;黃山美景
大家知道攝影是分為各種類型的。由于其拍攝目的不同,一般可分為藝術攝影、紀實攝影和實用攝影三大類型。因筆者熱衷于用藝術攝影做自己的創作,故長期在此范圍內思考問題、探索藝術攝影的創作途徑。藝術攝影要面對大自然、面對我們的生活,通過攝影藝術創作來表現大自然的美和生活中的美。但這種表現往往是以拍攝方式真實記錄和再現對象,主觀創作成份往往很少,這就使筆者常常會去想:藝術攝影只是為了獲取客觀自然美嗎?
一、黃山自然美的客觀再現
安徽的黃山之美,使它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更是攝影人向往的一個拍攝圣地。在這二十年間,筆者前后去過十次:前九次都是晴空萬里,群山之巔沒有一絲漂云;只是到了第十次,筆者才終于意外地看到了最想看到的黃山云海之壯景。云浮動變化多端、虛無飄渺,一片仙山蒼海的景象;身在其中逸情然然,似仙人般進入到心目中最理想的仙境。數小時呆坐凝望,群山峻嶺之中云起云落、氣象萬千,奇松怪石之上光影相映、千姿百態。筆者激動地拿起相機,跟隨著云霧流動的韻律,不停地按動著快門,生怕放過任何一個瞬間中流逝的細節。此時的大自然真的是很美很美,充滿藝術,懾人心魄,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被征服感,根本無法用拍攝來掌控眼前稍縱即逝的大千世界。一直在不斷地期盼和想象著下一個時刻會比現在這個時刻更加精彩,還沒有看到的景象有可能遠勝過眼前的境界。此時此刻,攝影者只能是充當大自然之美的見證者,所謂的創作也只能是去做最真實的對象記錄。所有的變幻之美都只有你在場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成為你照片中最出彩的那一頁。
大自然的魔力極具震撼,黃山之美迷定了我們。大家心情激動地一張又一張記錄式地拍,生怕錯過了每一個瞬間。這確實很投入卻也很被動,冷靜下來細想想:這難道就是藝術攝影的創作嗎?筆者曾經買過一本黃山當地有名攝影師的作品集,內有百余幅精選的照片,他在黃山上工作并拍攝了25年,作品都很漂亮。但筆者認為其中最精彩的不會超過三幅,這不是因為他在態度和技術上存在什么問題,而是在這25年間他可能只有在拍攝這三幅作品時,碰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在最適合的地點,幸運地見到了黃山上最精彩的那個時刻、那個美妙瞬間。筆者還曾在黃山蓮花峰頂上問過整年在那兒掃地的一個小青年,請他講講這些年來曾看到過蓮花峰上最美的樣子,他想了好一陣才說在去年夏天的某個下午大雨過后云中露出點太陽,非常偶然地看到了那個最美的瞬間。妙不可言但實難用言語說出。黃山之美乃天地造化。人要是能真的見到其大美,需憑借難得的天賜良機。但就藝術攝影創作而論,如果只是迷戀和期盼著去抓拍到大自然中“那僅此一次”的超級美貌,并且長久地樂此不已的話,是否有些狹隘和被動?是否失卻了藝術中的主觀自我?這樣真的就算是藝術攝影的創作探索?
二、藝術攝影的主觀表現
攝影該不該去追逐并記錄大自然中最美的瞬間?這對于有條件能長年累月反復拍攝的人來說,當然是完全可能的。能把大自然本身之美最真實生動地展現給大家,本來就是一件好事。攝影的紀實特性在本質上適合做這樣的事情。在社會生活中也需要有大量的此類美景圖片。但對于筆者,這類不具備長年累月的拍攝條件,又不想去真實地記錄客觀自然美,而是想用藝術攝影去追求有自我感悟和主觀表現的人來說,就不太適合了,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到。并且也沒有必要僅以“捕捉大自然本身美”作為藝術攝影創作追求的唯一目標。在認識上對藝術攝影創作會有如下思考:對于客觀自然美的藝術表現,我們僅僅只是熱衷和滿足于真實記錄嗎?在被記錄下來的最美瞬間中,會有多少是出于自己主觀藝術創造的成份呢?在藝術攝影創作中,如果主題目標只是針對客觀自然美中精彩瞬間的真實捕捉,這類創作從本質上看,是一種“無我”的紀實性美景記錄。雖然畫面很美,帶有作者的情感和喜好,但這最多只是一種以自然本身美為主有“小我”的藝術攝影記錄。要是創作是以作者對藝術美的主觀感受和選取為主,面對大自然本身之美,主動融合運用作者特有的藝術形式,探索出一種“有我”的藝術境界。這就可以算作是一種將自然之美融于主觀藝術美的表現,乃至于創造出“大我”的藝術攝影創作。
當然,藝術攝影肯定要表現出自然美,最好是自然之美中的大美。但這不等于只是對自然之美的記錄。藝術攝影除了要呈現客觀事物之美外,更要融入拍攝者自己的主觀認知和藝術特色。如果大家只是一味追求自然景觀的真實性、再現性,淡化作者的認知和想象,即使有拍攝出千姿百態的大自然的可能性,但這只能是一種真實再現的記錄,缺乏自我創造,也根本不需要有自我創造。拍攝圖片雖具有欣賞性,但只是自然之美的美景呈現,而不是主觀意識的藝術創作。積累下來的圖片很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藝術樣式,使藝術攝影趨向于世俗平庸的無我境地。藝術攝影創作更需要樹立起主觀意識形態,追求“有我”的境界,探索與眾不同的造形與形式。不但要在大自然中求得藝術美的真諦;還要通曉和熟知先輩所做出的成績;更要去尋找自己在藝術表現上該有的特定樣式;逐步形成“有我”的藝術風格和高水準作品,才有可能觸及到藝術攝影創作的內涵和本意。所以,在面對客觀自然美時,更應該去探尋如何能創造出“有我之面貌”的藝術作品。
三、中國繪畫思想對藝術攝影的啟迪
在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歷來就有“師法自然”和“道法自然”之論。向大自然學習,與大自然溝通融合,最終在大自然中得“道”,以畫筆造化出“有我”的藝術之美?,F代著名繪畫大師劉海粟先生則更有“昔日黃山是我師,今日黃山是我友”的今世名言。海粟大師在他一生中有十上黃山寫生寫意的經歷,以黃山為題材創作出大量獨具藝術風格的繪畫精品。他自青年時就懷揣著對中國山水的感悟和激情。一次次登上黃山之頂,從最初以學生的姿態執著而認真地向黃山學習、向大自然取經,在寫生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藝術境界和畫風技藝。直到晚年八九十歲高齡時還八上、九上和十上黃山。其真誠赤子地熱愛著黃山的山水、最終化身融合于黃山的山水,在對景色寫意的盡情揮灑中做到了與黃山交心、最終在畫中結友的境地。造就了一個藝術大師從“師法自然”上升到“道法自然”的經典實例。
中國大畫家們成功的藝術探索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和領會。雖說繪畫與攝影在藝術形式和表現上有所不同,但藝術攝影的藝術特性和表現手段愈加多樣化,使其在大藝術的共性上有著很強的互通性。將“師法自然”和“道法自然”的探求有效地引到當今藝術攝影的創作思考中,是非常具有啟迪作用的。
由此,我們在藝術創作探索中,首先應該認真仔細地向大自然學習,不斷地了解與掌握,成為大自然的好學生,從而有機會客觀再現自然之美;然后真誠主動地融入到大自然之中,不斷地熟悉與領悟、漸漸成為大自然的交心好朋友,從而在精神與氣韻層面上盡可能好地主觀表現大自然之美的最高境界。通過對拍攝黃山美景的感悟、受劉海粟大師名言的啟發及體會,確實能使我們在藝術攝影創作中對大自然藝術美的真諦產生更深的領會與創新探索。
四、結語
當下數碼高科技快速發展,數碼照相機拍攝加電腦軟件的后期處理越發先進,過去在藝術攝影中很難實現圖像再創造的技術瓶頸正被逐漸突破,操作上的難點也正在逐步解決,藝術攝影創作的主觀表現也越來越變得可能實現。從“師法自然”走向“道法自然”的藝術攝影新探索,具有越來越大的擴展空間。從客觀再現轉變為主觀表現的實驗性藝術攝影創作更能使我們擴展藝術美的視野與實現渠道,使自己的攝影作品在具有客觀自然美的同時,更可能具有藝術美的主觀表現,從而形成具有個性化的藝術攝影特點和風格。因此筆者認為:藝術攝影不僅可以是客觀再現自然美的真實寫照,更應該是主觀表現藝術美的“有我”寫照。
作者簡介:呂鳳顯,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圖像與媒體系碩士生導師,副教授,中國高校攝影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