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冬莉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和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教師開始有意識的建構合作探究式的師幼關系,筆者也是其中一位。因為在活動中良好的師幼互動可以提高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幼兒的創新思維,對事物的廣泛關注也會增強。同時促進師幼共同進步。在主題及活動中,筆者注重支持幼兒活動,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培養他們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幼兒在游戲中的困難和問題作為幼兒學習的資源,引導幼兒學習和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在教師指導下,幼兒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能夠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主精神、探索精神。
感受挫折,學會思考
把知識呈現給兒童或回答他們的問題,并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幫他們自己發現答案比前者重要得多。例如:在串珠活動時,王欣鵬正在串項鏈,方侖從他身邊走過不小心將他的項鏈弄掉,珠子滾落一地。此時王欣鵬開始哭鬧起來,還將方侖推倒。
遇到此事時,第一,反思幼兒的心理,孩子一定感到非常的生氣和心疼,自己辛苦串的東西被別人損壞,既氣憤又著急,很容易發生宣泄的行為。我覺得此時應該讓幼兒感受挫折,理解孩子允許幼兒發泄自己的不滿。第二,和孩子一起分析灑珠子的原因。將這個問題帶給全班小朋友,引起大家的討論。孩子們總結出三點原因:一是我們的站位不好,許多人擠在一起,很容易灑;二是拿的方法不好;三是灑的原因是我們不會系扣。找到問題的原因,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第三,運用語言提示策略引導幼兒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在珠子灑了后,我請他和方侖想想該怎么辦。他馬上和方侖拾起地上的珠子。表示應該重新串。我提示,時間快到了,一個人也串不完呀?王欣鵬馬上請方侖一起串。方侖有些犯難,表示不會串他的那種項鏈。此時我引導同伴間一起學習。王欣鵬用簡單圖示表示了自己的想法,二人一同串起來。
學會探索,解決問題
當孩子在活動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幫助孩子從已有的知識經驗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幼兒所探索的問題往往來自真實的生活,當活動的主題和內容為孩子所熟悉時,他們就能更積極主動運用其心智去探索,去發現,并嘗試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例如:許多幼兒不愛喝水,家長經常抱怨孩子不喝水、愛上火等問題。我們老師每天都督促孩子喝水,但效果不佳。于是,在自然角中,我們提供一些水果供幼兒觀察。幾天后,亮亮等幾名幼兒,跑到我跟前說:“老師,咱們的水果都蔫了。”“為什么水果蔫了?水果中的水分哪去了?”我將問題提給全班小朋友,引導全班展開討論。孩子們說:水分跑到天上去了。水分被太陽吸走了等等。說法不一。我又提出問題:“水果缺了水分蔫了,那人要失去了水分會怎樣?”這下孩子們有些語塞。“那我們怎么辦?”我又接著問。“多喝水唄!”齊霄搶著說。“每天喝多少水合適?什么時候喝?怎樣才能幫你記住你到底喝了多少水?”一連串的問題將幼兒引入到討論中。最后嚴樂陶和幾個小朋友提出我們應定喝水計劃。我們一同設計了計劃表。
這個內容是幼兒所熟悉的,而研究這些問題任務符合幼兒發展水平,因此幼兒在解決問題時很主動,且得心應手,他們通過自由討論、實驗研究等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孩子發展中,會有很多的“問題”和“毛病”,怎樣讓這些問題也有它的教育價值呢?怎樣讓幼兒在問題中自主學習呢?
在實施“汽車”這一積木區域活動中,幼兒之間的合作交流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通過參觀汽車、尋找圖片、閱覽參考書等方式對汽車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后,根據主題和自己的興趣,開始畫、剪、貼,制作不同的汽車。郭庚、龍龍等幾個人想用方塊積木做一輛奔馳車。大家合作搭出車廂,接下來分頭畫標志、做車燈。“方向盤怎么做,怎么安?”龍龍拿著用積塑拼成的“方向盤”開始犯難,自己試了很多次都沒成功,他向周圍伙伴求助。大家想了許多方法,如,安上底座,掛在車前方,畫一個方向盤粘上去等等。大家嘗試了許多方法,最后決定用膠帶粘上去,方向盤的問題解決了。他們又在車內新增了放音器、干電池、扶手、倒車鏡等,車變得漂亮又神氣,孩子們親切地稱它為“大奔”。
發現問題,以問題激發幼兒的活動,這樣給幼兒一個良好的支點,找到最近發展區,促進幼兒的發展。孩子在操作中發現了問題,遇到了困難,通過教師的鼓勵,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能在成功喜悅中發現規律,找出失敗的原因,在探索、實踐中增長了知識,學到了本領。
就這樣,孩子們在一點一滴進步,從不會發現問題到找到許多問題;從發現問題用一種解決辦法到能運用多種辦法解決;從教師參與解決問題到獨立解決問題等等,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在提高。同時,我也發現教師的作用在于幫助兒童發現問題、明確問題,在鼓勵、支持兒童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是兒童的合作伙伴,教師身上所負載的社會文化不是由上至下的灌輸的方式傳遞給兒童,而是一種哺育、一種滋潤。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華遠銘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