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洋
科學領域的教法學法很多,但是主要還是要遵循科學領域的核心價值觀,讓孩子在探索和發現中學習。所以幼兒科學領域的學習應該是讓孩子先學會感知某樣事物然后試著理解它,再通過動手操作鞏固自己的認知,最后老師和孩子們一起進行經驗提升,讓孩子們知道自己今天的收獲是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優秀的教育活動需要教師和園所為幼兒準備合理的物質和精神材料。
創設適宜的活動氛圍
3-6歲的幼兒,求知欲強,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特別是對那些和生活經驗有關的、周圍經常看到的事物。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并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幼兒從內心深處生發出來的。所以教師要為幼兒提供一個寬松、平等的環境,讓孩子們大膽猜測,大膽想象,自由表達。
創設適宜幼兒探索的物質環境 適宜的物質環境,能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欲望。教師要根據班級和園內的實際情況,布置活動室、植物角、動物角、觀察區等可供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的環境,日常生活的教育使幼兒對周圍環境給予更多關注。可以在“動物角”內飼養一些小動物,如金魚、泥鰍、蝌蚪等,引導幼兒觀察、記錄它們的生長過程及生活特征。
營造平等、寬松的交流氛圍 平等、寬松的交流氛圍是兒童大膽自由表達的基礎。教師在兒童交流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向兒童傳遞溫暖、支持、教育的信息,運用語言和非語言引導兒童自由表達。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 試著讓孩子大膽嘗試,在每次的教育活動中,老師不要墨守成規,試著讓孩子利用班里一切可利用的材料,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孩子利用生活中的一切物品進行大膽的科學探索。
生活化的教育內容和適宜的材料
教育內容 一是科學領域的教育活動應為幼兒的生活服務。“教育是為了完滿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應以幫助人們適應現實及將來的社會生活為主要目的,所以教育活動應以滿足孩子解決生活中問題為依據。比如:在和孩子探索“沉浮現象”時我適時地把潛水艇以及輪船的沉浮道理和孩子們進行了探索。
二是科學教育的內容應結合家鄉的本土資源。結合本土資源,不僅可以讓幼兒熟悉家鄉、了解家鄉,還能夠激發幼兒熱愛家鄉,傳承家鄉特色文化。
材料 幼兒認識事物的方式大多來自于他們的直接經驗。要使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成為主動的探索者,主動獲得更為廣泛的經驗,教師應精心地為幼兒選擇操作材料。第一,教師在準備的材料應具有科學性、趣味性,使得幼兒感受材料帶給自己的快樂。第二,準備具有層次性的材料,發展不同層次的幼兒。第三,材料應具有挑戰性,這一條尤其適用于中大班,讓孩子在游戲中學會嘗試。
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和創新
主動探索 一是提出探究問題,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幼兒的科學活動過程是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二是關注活動進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反復驗證。三是及時記錄獲得的信息。
鼓勵創新 現今社會需要更多創新人才,但是中國的很多孩子在幼兒時期就被老師灌輸一些傳統的知識以及處理問題的方法,做事情墨守成規,這樣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需要做的就是鼓勵幼兒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讓孩子在科學探索中大膽嘗試,勇于創新。
延伸活動和隨機教育
延伸活動 延伸活動可以使科學教育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幼兒真切地感受、體驗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進步,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關心周圍事物、關心生活。
隨機教育 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因此幼兒科學教育更多的應是隨機教育,應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魚缸里的小魚怎么會在水里死掉了;雪為什么會化等等。我們應抓住這些幼兒碰到的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嘗試解決。
挖掘家長資源,促進家園共育
首先,教師應利用家長的職業優勢,不同的家長所從事的職業是不同的,家長們不同的知識和職業背景為幼兒園提供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其次,要充分發揮家長的興趣優勢和才能智慧,使家長真正成為幼兒園與家庭互動的合作伙伴。同時可結合主題活動的開展,讓家長直接來園參與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親子制作活動。相信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定能讓幼兒園的科學教育走出幼兒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
科學領域的教育活動可以說是豐富多樣的,老師為孩子們提供什么樣的環境、材料,孩子們就會有不同的發展,所以我們在制定活動時教師一定要結合孩子年齡特點、幼兒的興趣點、周邊環境的特點、生活中的問題開展活動,讓孩子知道自己所學習、探索的事情是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運用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
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帶領孩子們自主的探索、讓孩子成為一個喜歡科學、樂于探索的智慧型兒童!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次渠家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