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聰 孟凡生


摘? 要:隨著CG等數字技術的發展,如今已經廣泛運用于數字電影等諸多領域。以電影《阿甘正傳》為例,探析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對以數字電影為代表的數字藝術的影響,以及在此影響下數字藝術在數字電影領域所產生的新的審美功能。
關鍵詞:數字藝術;審美功能;數字電影;阿甘正傳;CG技術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省級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數字藝術的審美研究”;山東省高校科研計劃項目(人文社科類)“新媒介藝術的審美研究”(J18RA252)階段性研究成果。
最早的數字技術可以追溯到計算機及計算機圖形學的誕生。從巴貝奇發明了差分機,專用于航海和天文計算;再到ENIAC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再到后來,美蘇軍備競賽,加大了美國對交互式計算機圖形的研發力度。與此同時,“交互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形用戶界面之父”伊凡·蘇澤蘭也促成了計算機圖形學的誕生,而其發明的“畫板”軟件可以說是今天所有圖形設計軟件的雛形。這些都無疑為數字技術與電影的結合打下堅實基礎。
20世紀50年代,人們開始將計算機用于圖形制作,這為計算機圖形與電影的結合提供了條件。20世紀60年代,諾爾通過計算機制作的芭蕾舞動畫被認為是最早的計算機動畫。愛德華·茲杰克于1961年創作了第一個動畫電影。隨著CG技術的成熟,第一部數碼圖像處理技術的影片《西部世界》也隨之誕生。而電影《星球大戰》更是數字化電影和電腦特技的開始。90年代,CG技術更加成熟,上映于1991年的《阿甘正傳》雖距今近30年。但在今日看來,CG 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仍不乏可圈可點之處,而數字電影所展現出的新的審美功能亦對當下電影制作有著重要影響。
電影《阿甘正傳》中的特效雖不易發覺,但卻對電影人物場景的塑造及敘事起著重要作用。電影開頭隨風飄揚的羽毛、福瑞斯特·甘與總統肯尼迪的見面等場景看似尋常,背后卻有著強大的CG特效團隊這一堅實的后盾,數字電影由此生發出的審美新質也隨之誕生。
一、虛構的真實性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說過:“越是虛構的故事,細節處越要真實。”好的故事大多是人們杜撰出來的,本身就是虛構的。要想使其具有真實性,只有在所虛構的故事細節中力求真實表達,才能使原本虛構的故事具有真實性。同理,相對于普通的電影來說,作為數字藝術領域之一的數字電影,力求故事表達細膩真實是其首要任務,因此不得不運用CG等數字技術來為虛構的故事增強其真實性。數字電影《阿甘正傳》中虛構的“真實性”由此產生。
首先,電影中福瑞斯特介紹自己名字來源時,提到自己的名字源于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英雄3K黨領袖內森·貝福德·福瑞斯特將軍,這時電影中出現了福瑞斯特騎著戰馬領兵的場面。實際上,福瑞斯特將軍是由福瑞斯特·甘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扮演。整個拍攝過程是先在公園中拍下漢克斯所扮演的福瑞斯特將軍,再將此畫面合成到大衛·格里菲斯執導的電影名作《一個國家的誕生》中的原始畫面中。這正是力求在虛構的故事中使電影主人公福瑞斯特的名字更具真實合理性,而不得不動用CG技術增強其虛構的真實性。這里運用了替換背景與合成影像,通過計算機圖像軟件將不同的影像疊加在一起,既可以用來替換背景,也可以用來替換局部和掩蓋瑕疵,達到電影虛擬效果的真實展現。而上例中即運用數字技術來替換布局,以達到福瑞斯特虛擬故事的真實展現。
其次,福瑞斯特因入選美國橄欖球隊而受到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的接見,這個畫面同樣是借用CG技術來完成。漢克斯先在藍屏前參照相關標記完成表演,再與關于總統肯尼迪的紀錄片合成,從而與紀錄片影像天衣無縫的融為一體。同時,還使用了聲音替身,為確保聲音吻合,特效部門還修改了記錄片中人物的口型來達到聲畫一致。福瑞斯特與總統肯尼迪的見面純屬虛構,但為求虛構的真實性,運用CG技術,在細節處做到了真實。由此,不難看出數字技術在力求電影表達虛構的真實性的同時,還有著改變觀眾觀影體驗的作用。
最后,成名后的福瑞斯特與早在80年代就被刺身亡的搖滾明星約翰·列儂一起接受訪談,所以此處依然是通過特效合成將福瑞斯特合成進歷史影像中。劇組將主持人迪克·卡維化妝成當年采訪列儂時的樣子,再運用特效將當年的列儂置于影像中,完成了此次采訪。這里則展現出對由于一些原因無法拍攝的影像可由數字技術進行加工,如增加或減少一些畫面、運用特效等方法。由此不難看出,CG等數字技術對數字電影的重要影響,而影響下所產生的新的審美功能也由此展現出來。
在數字電影中,CG等特效技術完成了對虛構故事賦予真實性的任務。正如在《阿甘正傳》中,觀眾通過“真實”的電影故事了解美國大事件及其所蘊含的哲理,同時也感受到了數字技術對當下電影產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對以數字電影為代表的數字藝術領域所產生的新的審美功能。那便是,為使藝術更富有真實性,必然需要運用CG等數字技術來為其裝飾,使之成為數字藝術,進而完成對數字藝術虛構的真實展現,新的審美觀念也隨之涌現。
二、塑造的真實性
蘇聯作家阿·托爾斯泰在《文學的任務》中說道:“當藝術的力量從一片混亂中雕出一副人的面貌時,這種力量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同理,宏大場面的塑造亦是如此。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若再賦予數字技術力量,那么數字電影對人物、場面的塑造必然比普通電影更具吸引力。但數字技術的作用絕不是在為了塑造震撼觀眾視野的宏大場面時才體現,而是無時無刻不在電影人物的塑造及不得不展現的宏大場面的塑造上發揮重要作用。數字電影《阿甘正傳》即通過數字技術充分展示出了人物塑造及場面塑造的真實性。
首先,電影開始不久的一個畫面中,少年的福瑞斯特與珍妮為躲避珍妮的父親而向上帝許愿:希望自己能變成一只會飛的鳥兒,他們許完愿后,一群鳥兒從田間飛出。這群鳥兒并不是真實的鳥兒,而是由CG技術所制作的,制作CG鳥的初衷是因為現實中的鳥兒不好控制。但從這里亦不難看到數字特效為塑造人物性格所做出的努力,即珍妮對擺脫命運、追尋自由的熱切渴望,也為珍妮的追夢一生埋下伏筆。通過鳥兒的起飛暗示珍妮的希望,使珍妮這一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立體。這體現出借用數字技術所表達的人文關懷,通過數字技術使人物情感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其次,福瑞斯特誤跑進大學橄欖球隊的比賽中,畫面中人山人海。但在真實的拍攝中,看臺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由后期將一小部分人挪到不同的位置,最后將所有畫面合成到一個畫面中,以此展現人山人海的氣勢。這里的特效運用,雖是為了展現宏大場面,但卻是不得不使用,這樣既節省資源,又避免了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視覺的傳達主要是通過視覺傳媒來表現,而只有通過媒介才能更好地展現給大眾,電影就可以作為電影制作人與觀眾之間最好的媒介。可知數字技術對電影視覺的傳達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后,加里·西尼斯飾演的丹中尉因戰爭而失去雙腿,若不是對CG特效有一定了解,必會真的認為該角色是由殘疾人所扮演。但真實的拍攝過程是先用藍布包住其被截肢的部分,再運用CG技術將腿摳掉。數字技術不僅在動畫創作中有廣泛應用,大大降低了動畫創作的難度,同時在真人電影中亦有廣泛作用。數字技術條件下,三維動畫創作軟件的出現,促使傳統電影創作發生巨大變革。三維軟件的運用,使電影創作者可以將電影人物形象及場面最大化地進行動畫處理。可知CG特效的運用是完全服務于人物塑造的,絕不只是為了營造宏大的場面。
綜上所述,無論是為了塑造人物而展現的場景還是為了塑造宏大的場面而拍攝的鏡頭,都遵循了塑造真實性這一原則。既不為了塑造宏大場面而使用數字技術,更不為了拍攝所謂的大片而大量堆疊CG特效。《阿甘正傳》這部數字電影中CG等特效的使用僅僅是為了人物的塑造及其表現不得不呈現給觀眾的宏大場面時才出現,這不僅避免了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更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看似尋常卻又特效迭出的經典“大片”。數字電影作為數字藝術領域的一部分,所展現出的“塑造的真實性”這一審美功能亦可歸結為數字藝術的新功能,即對藝術作品進行數字加工時,不能為了使用而使用,應遵循藝術的完美塑造這一原則。
三、象征的真實性
象征手法在文學作品中是人們常用的表現手法,在電影中也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數字技術的使用,使電影等數字藝術的象征更加具有真實性。因此象征的真實性是在數字技術影響下的數字電影所產生的又一新的審美功能。
首先,電影《阿甘正傳》中令觀眾印象最深的鏡頭之一便是開頭羽毛在空中飛舞的那一幕,它在空中自由飄蕩了幾分鐘后最終落到了福瑞斯特滿是泥垢的球鞋旁。羽毛看似隨意飄蕩,實際是有固定的軌跡。拍攝時,先用細線拴住羽毛,下面用風扇吹動,使羽毛在藍布前“隨風飄蕩”,再通過電腦特效將其合成在實際畫面中。拍攝時先將真實羽毛置于福瑞斯特球鞋旁,通過電腦特效將CG羽毛與真實的羽毛合二為一,因此福瑞斯特撿起的羽毛是真正的羽毛。這主要涉及電影后期編輯中的數字技術,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先記錄下羽毛的運動軌跡,再把捕捉到的運動軌跡和創造的虛擬羽毛相結合。
其次,電影中,作戰回來的福瑞斯特因羽毛球打得好而代表美國隊來中國進行乒乓外交,其中乒乓球并非真實的,而是由CG特效制作。漢克斯實際是無實物表演,這體現了演員高超的演技,同時也表現出漢克斯所飾演的福瑞斯特的高超球技。象征作為智商只有75的福瑞斯特,只要做一件事必會堅持到最后的奮斗精神。電影意在告誡觀看電影的平凡人,也應像福瑞斯特一樣堅持奮斗,同時該片段表現美國大事件的同時,也展現出電影制作者對福瑞斯特堅持不懈精神的高度贊揚。這里運用影像生成的數字技術,使電影制作者不需要拍攝真實的場景,而是利用電腦建模制作出現實中不存在的景象,即電影中的乒乓球。三維建模技術是影像生成的重要技術之一,是數字技術在電影制作中貢獻力量的完美詮釋。
數字電影《阿甘正傳》通過數字技術展現出了象征的真實性。在CG特效的幫助下,畫面的象征更富真實性。象征的真實性作為數字電影新的審美可以歸納到整個數字藝術領域的審美觀念,旨在通過數字技術使藝術作品更富象征意義,使其更好地為藝術服務。在數字技術的加工下,使原本平凡的藝術變得更具象征意義,這是數字藝術展示出的又一審美功能。
四、數字技術影響下數字藝術的未來
從數字電影《阿甘正傳》中可以看到,在20世紀90年代的電影中,CG等特效的運用已經爐火純青。再看近幾年的數字電影,如美國的《復仇者聯盟》系列、《蜘蛛俠》系列,國內的《西游·降魔篇》《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均大量使用CG等特效手段。可知數字技術影響下的數字電影所帶來的廣闊市場,由此對于數字電影的母體數字藝術的前景也可見一斑。在未來一個世紀的藝術領域中,數字藝術或將占據主導地位,而由其所產生的新的審美功能亦會如雨后春筍般涌來。相對于傳統電影,數字技術影響下的數字電影更能向受眾傳達出更加豐富的視覺效果,觀眾可以更深入地欣賞電影中視覺傳達的內容。從而突破了以往傳統電影視覺單一的局限,進一步豐富了視覺效果,帶給觀眾更加豐富的視覺享受。
參考文獻:
[1]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簡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3]陳文瑞.數字時代視覺傳達設計的新觀念[J].農家參謀,2019(17):171.
[4]趙一璟,李佳駿,王歡.數字技術對電影藝術發展的推動作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9(15):123-124.
[5]程鐵生.數字技術與數字媒體對動畫創作的影響分析[J].南方農機,2019(15):226+260.
作者簡介:叢聰,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孟凡生,博士,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西方文論與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