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昱華
一、“失火”罪
“失火”,顧名思義,其主觀要件為過失,即行為人不是故意縱火。具體法律條例內容如下:
凡失火燒自己房屋者,笞四十;延燒官民房屋者,笞五十;因而致傷人命者,不分親屬、凡人,杖一百。但傷人者,不坐致傷罪,其罪止坐所由失火之人。若延燒宗廟及宮闕者,絞。監候。社,減一等。皆以在外延燒言。
此條款對失火導致房屋燃燒進行了規定,并對不同的房屋進行了不同的分類:燒及自己房屋的,處笞刑四十;燒及官民房屋的,處笞刑五十;燒及宗廟、宮闕的,處絞刑。同時,對房屋燃燒導致人傷亡的情形,進行了進一步的規定,對因失火導致人員傷亡的,處杖刑一百。
若于山陵兆域內失火者,雖不延燒。杖八十、徒兩年;仍延燒山陵兆域內林木者,杖一百、流兩千里。若于官府公廨及倉庫內失火者,亦杖八十、徒二年。主守倉庫之人,因而侵欺財物者,計贓,以監守自盜論。不分首從。其在外失火而延燒者,各減三等。若主守人因而侵欺財物,不在減等之限;若常人因火而盜取,以常人盜論。如倉庫內失火者,杖八十、徒二年,比倉庫被竊盜,庫子盡其財產均追賠償之例。
此條款主要規定了兩種失火的情況的刑罰上。一是對于在山陵兆域失火的情形進行了規定,并就是否延燒判處了不一樣的刑罰。沒有延燒判處杖刑八十,徒刑兩年;若出現延燒的情況,處杖刑一百,流刑兩千里。二是當官府公廨以及倉庫失火,行為人將被判處杖刑八十,徒刑兩年。對于失火后所發生的盜竊情形進行了規定,針對監守自盜、常人盜取等情形做了進一步的詳細規定。
若于倉庫及倉廒內燃火者,雖不失火。杖儲備十。
其守衛宮殿及倉庫若掌囚者,但見內外火起,皆不得離所守,違者,杖一百。若點放火花、爆仗,問違制。
此條款對于在倉庫和倉廒內燒火但沒有導致失火的情形進行了處罰規定,同時,若宮殿的守衛以及倉庫的看管員在失火時擅離職守,也需要按照規定處以杖刑一百。
條例
一、凡出征行獵處失火者,杖一百。
此條例為《大清律例》中對失火罪進行補充的條例。其對因出征、行獵導致的失火規定處以杖刑一百。
二、“放火故燒人房屋”罪
“放火故燒人房屋”指的是行為人主觀上以故意的心態實施縱火燒房屋的行為,其具體法律條例內容如下:
凡放火故燒自己房屋者,杖一百。若延燒官民房屋及積聚之物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盜取財物者,斬;監候。殺傷人者,以故殺傷論。
若放火故燒房屋及公廨、倉庫、系官積聚之物者,各減一等。
此條款對放火故意燒毀自己房屋和其他房屋的情形進行了處罰規定。對于行為人放火燒自己的房屋的,處杖刑一百;若放火故燒自己房屋同時延燒影響至其他官民的房屋以及積聚物的,處杖刑一百,徒刑三年;若因起火而盜竊財物的,處斬監候;若因起火導致他人傷亡的,以故意傷害或者故意傷人論處。若放火故意燒毀的是其他房屋及公廨、倉庫等屬于官府積聚物的,按上述條款,各減一等。
并計所燒之物減價,盡犯人財產折剉賠償,還官給主。除燒殘見在外,其已燒物,令犯人家產折為銀數。系一主者,全償。系眾主者,計所故燒幾處,將家產剉為幾分而賠償之,即官民亦品搭均償。若家產磬盡者,免追;赤貧者,止科其罪。若奴婢、雇工人犯者,以凡人論。
此條款主要是在財產方面對行為的追責處罰。行為人需以家產對受害者進行賠償,除了已經被燒毀的物品,其余物品應折合成銀幣計算。若受害者為一戶,則行為人以所有家產對其進行償還;若受害者不止一戶,則統計有幾戶受害者,將行為人的財產平均分為幾份進行賠償,無論官民都要平均償還。若家產已散盡的,免于追責;極度貧困的,停止對其科處罪責。若是奴婢、雇工等人放火故燒房屋的,與凡人一樣論處。
條例
一、凡各邊倉場,若有故燒系官錢糧草束者,拿問明白,將正犯梟首示眾。燒毀之物,先盡犯人家產折剉賠償;不敷之數,著落經收看守之人,照數均賠。
此條例對行為人故意燒毀糧倉等情形進行了規定,對正犯需要梟首示眾。對燒毀之物,先將行為人所由家產折抵進行賠償;不足的部分,由看守的人按照缺額均等賠償。
一、兇惡棍徒,糾眾商謀,計圖得財,放火故燒官民房屋,及公廨、倉庫、系官積聚之物,并街市鎮店人居稠密之地,已經延燒搶奪財物者,均照強盜律,不分首從,擬斬立決;殺傷人者,梟示。有因焚壓致死者,將為首之人梟示。仍照強盜例,將法所離宥情有可原者,于疏內聲明。其本非同伙,借名救火,乘機搶掠財物者,照搶奪律,分別治罪。若故燒孤村曠野,并不毗連民居之空閑房屋,及田場積聚之物,均照律科斷;為首者,仍枷號兩個月。其惡徒謀財放火,有已經延燒,尚未搶掠財物,又未傷人者,將為首之人,擬斬監候;為從商謀下手燃火者,枷號兩個月,發邊衛充軍;誘脅同行者,杖一百、徒三年。如謀財放火,隨即救熄,尚未行者,枷號兩個月,責四十板。若非圖劫財,止因挾仇放火延燒,因而殺人,及有人及傷而不死者,將為首之犯,擬斬監候;為從者,發邊衛充軍;誘脅同行者,并杖一百、徒三年。如挾仇放火,當被就熄,尚未延燒,為首之犯,枷號兩個月,發邊衛充軍;為從者,枷號三個月,杖一百。若地方文物官升,遇有此等惡徒放火,不即赴援撲減,協力擒拿,照例議處。地方保甲人等,一并治罪。
此條例對放火故燒房屋的具體情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定。主要有以下集中情形:一是多人合謀為了圖得錢財而放火故燒房屋、公廨、倉庫等的情形。二是行為人故燒偏僻的村莊和田野,且沒有牽連到民居等房屋的情形。三是行為人因為私人仇怨而放火故燒的情形。
盡管《大清律例》中涉及與火災事故相關的法律條文只有“失火”罪和“放火故燒人房屋”罪兩條,但《大清律例》對火災責任的規定和刑事處罰還是較為詳盡的,由此可見當時的統治者對火災事故的處置還是較為重視的。同時,在《刑案匯覽》等案例集中,也有許多適用“失火”罪和“放火故燒人房屋”罪法律條款的案例,從此也可以看出這兩條法律條文是緊密與當時的實際情況結合所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