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杰 陳振
一、新農村“關鍵教育事件”
新農村建設是黨和政府的重要決策,經濟發展、社會變革促使農村教育硬件設施、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轉變,教育積極面十分突出。學校設施設備高標準建設和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和矛盾,在學校這個“社會”中涌現出了眾多類型的兒童。
一是近些年由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大中型企業落戶比較多,加上一些房地產企業的發展,外來創業人員和購房者隨遷子女大量入學。二是部分家庭由于工作需要,很多父母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增加。三是各種因素造成的單親、離異重組等家庭的兒童也較多。
這些兒童可以統稱為新農村背景下的“特殊兒童”,他們的教育問題是社會的需求,也是當下農村學校“關鍵教育事件”。
二、特殊兒童特征及轉化意義
新農村背景下大多數特殊兒童共同表現出以下特征:1.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戶外實踐活動機會少;2.學習態度、習慣及學業水平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3.性格偏內向,不善表達和溝通;4.家長的教育觀念落后,對兒童的身心健康重視程度不夠。
這些兒童的成長關乎農村家庭的和諧幸福,關乎社區的安定和地方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不斷探索該事件的解決之道,有利于農村教育的健康良性發展,有利于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的落實。
三、特殊兒童轉化目標
學校、家庭、自身齊努力。通過學校教育引領、家庭教育影響、學生自身努力,讓學生的學習方式、行為方式向好的方面轉變。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學校用科學有效的管理措施改變這些兒童的學習、生活現狀。農村小學應以融合教育為理念,用系列活動搭建發展平臺,讓這些兒童在心理、學習能力以及精神面貌上有所轉變,以促進鄉鎮教育的和諧發展,實現教育的真正公平。
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和資源。利用社會資源有效開展特殊兒童的轉化工作,解決特殊兒童學習和生活中的不良心理狀況、行為方式和缺少關愛等現實問題。
深度推動家校合作共育。通過一系列活動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提升家長的家教水平,促進良好家庭教育環境的建設。
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轉化工作。改變教育教學管理方式,教師須在課前充分了解這些兒童的學習習慣、基礎、能力及家庭背景;教學中,關注特殊兒童問題表述、實踐活動、小組互動交流等,并予以實際指導;課后,在心理、習慣、知識等方面給予必要的輔導。
踐行融和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中踐行融合教育,平等對待所有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與發揮特殊兒童潛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新的教學質量觀、教學方法觀、學生觀,大力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四、特殊兒童轉化途徑
新農村背景下優越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及師資為特殊兒童的轉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條件。比如我校目前有專門的心理健康團體輔導教室1個,個體輔導教室4個,融專兼職教師達5名。家長會、家校委員會、班級QQ群也為家校溝通搭建了方便快捷的平臺。鎮關工委、婦聯、民政部門和鎮教育實踐基地也為這些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轉化提供了必要的補充。基于以上因素,鄉鎮特殊兒童轉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是重點打造“陽光驛(E)站”。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針對這些特殊兒童收集相關教育素材,結合晨會、班隊會定期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幫助特殊兒童樹立陽光心態,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專兼職心理教師利用心理咨詢室和輔導室,通過心理講座、團輔、個案輔導等方式,促使特殊兒童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他們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二是牽手特殊兒童。師生牽手,生生牽手,聯系社會上的愛心志愿人士牽手特殊兒童。班主任、科任教師、社會愛心人士充分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思想情緒、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等,以此為基礎制訂出階段性小目標,在學習生活和校外的實踐活動中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引領、教育、幫扶,讓他們在點滴小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關愛,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學習態度。
三是強化家校合作。新農村背景下,很多鄉鎮中心小學組建了校級家庭教育講師團,通過家長會、家校委員會等途徑,家庭教育講師團可以定期開展家庭教育培訓。學校行政和班主任通過校園網絡、座談會、上門走訪等渠道與特殊兒童家庭有效溝通,家長和教師對兒童的種種表現予以綜合分析,針對他們的問題制訂出轉化方案,共同督促、幫扶兒童健康成長。
四是量身定制教育活動。多數特殊兒童缺乏向上向善、誠信友愛意識,“八禮四儀”等規范意識薄弱,他們與教師、學生群體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不靈活、渠道不暢通。學校德育部門可以為這些學生量身定制思想教育課,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樹立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
五是堅持開展“志愿導學”。很多特殊兒童的學業基礎和學科能力相對薄弱,我們組織優秀教師群體為他們開展“志愿導學”活動。每天中午的休息時間、放學后等待校車的間隙以及每周六上午鎮關工委開展的校外輔導站活動等,都是教師“志愿導學”的好時機。“志愿導學”不僅僅是學業輔導,心理健康、行為習慣、思想溝通、物質幫扶等都可以成為導學內容。
六是編織“關愛之網”。挖掘社會資源,獲得政府、婦聯等部門的支持,聯系社區、愛心企業和社會愛心人士等力量,編織“關愛之網”,讓特殊兒童感受到全方位的關愛。
真實而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新時代農村小學所踐行的教育方式。培養真正合格的社會公民,讓每一名兒童都能幸福地度過小學六年生活,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師的服務精神系著教育的命脈。”這些特殊兒童的教育是當下農村小學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教育轉化過程中,教師也會獲得精神上的幸福體驗,真正成長為有道德情操和仁愛之心的教師。特殊兒童的轉化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堅信這條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這條路也一定會一路收獲,一路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