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英

摘要:《克拉瑪依日報》從2015年開始,抓住“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每年精心策劃一個主題,以現代眼光和時代精神賦予“清明節”這個永遠“不變”的節日以“多變”的面貌和精神,創新了傳統節日報道的內容和題材,讓傳統節日融進了現代社會的價值體系,使之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標準,真正起到了倡導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作用,真正起到了唱響主旋律、弘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節日;報道;策劃;創新
一、策劃起源
2015年,是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勘探發現60周年。隨著這一年“清明節”的到來,曾經參與采訪克拉瑪依油田建設第一代的記者意識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第一代石油人”,用青春和生命以及“我為祖國獻石油”犧牲奉獻的使命擔當,在寸草不生的戈壁荒灘締造了工業奇跡,書寫并塑造了克拉瑪依這座城市的歷史、精神和文化。他們中,有犧牲在勘探一線的楊虎城將軍之女楊拯陸,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和獻了青春獻子孫的一代又一代普通勞動者……他們是新中國石油長子、克拉瑪依油田和克拉瑪依這座城市的締造者。
但是,這座誕生在新中國建設之初的石油城市,卻沒有一座可供人們祭奠先輩和英雄的烈士陵園或英雄紀念碑。
在油田建設60周年的節點,大家希望在“清明節”期間推出一期特刊,以推動城市高層在城市建設英雄紀念碑,讓英雄的故事和精神在城市得以代代傳承,讓年輕一輩有追思紀念先輩的載體。
在大家看來,無論是建造一座創業紀念碑,還是英雄公墓,它記載的將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創業史。而這部歷史,又必將被一代又一代來到碑前獻花、瞻仰、緬懷和祭奠的克拉瑪依人續寫……
之所以選擇“清明節”這個節點,是因為沿襲了上千年的清明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作為民俗傳統和集體儀式,它也承載著定期維護并擦亮歷史記憶的文化功能。借這一節日,我們懷念、認識、學習先輩,同時也看清自己,感悟人生,帶動后人。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叵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經過策劃和精心采訪,主題為《緬懷逝者傳承精神》的清明節特別報道得以推出。
特別報道由8個版組成,我們選擇已去世的第一代石油人——克拉瑪依一號井鉆井隊隊長陸銘寶和楊立人夫婦,以及1922年出生、從獨山子油田轉戰到克拉瑪依油田、擔任司鉆并創造當時全國鉆井進尺“深度之最”的青年突擊隊、曾榮獲全國先進集體榮譽的肉孜·阿尤甫和2004年因公犧牲的兩位警察,走入他們的家庭、同事及朋友之中,與他們的子女、朋友、同事深入交流,結合克拉瑪依沒有英雄紀念碑或英雄公墓的情況,在清明節前推出了8個版的以《緬懷逝者傳承精神》為主題的特別報道。
在這組特別報道中,以老一輩的“追思故事”為主題,追悼了建設油田和城市的老一輩的生前事跡,表達了傳承逝者精神品質的情懷。
而清明沉思《何處祭英雄》則通過走訪英雄烈士所在的單位及陵墓建設管理情況,以及史志辦、文化單位和學校等等,針對克拉瑪依市沒有一處可供市民祭奠英雄的城市紀念碑或烈士陵園,呼吁城市和油田在油田勘探開發建設60周年生日之際,為逝去的創業英雄建造一座“創業紀念碑”或為逝去的英雄修一座可供克拉瑪依人祭奠的英雄公墓。
8個版的清明節特刊一經推出,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老一輩感人至深的創業故事在整座城市流淌,讓廣大讀者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華和凈化。
盡管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我們未能推動“創業者紀念碑”或者英雄公墓的成功建設,但這個過程卻讓我們發現,傳統節日真的是新聞報道的“富礦”,更是建設文化自信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克拉瑪依日報》由此開啟了對傳統節日報道的精心挖掘和策劃之路。
二、持續發力的策劃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人民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內涵,散發著歷史與文化的方向,它承載著弘揚傳統美德、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基于2015年“清明節”特別報道的巨大影響力,此后每年的“清明節”,就成了我們重點策劃和關注的節日。
2016年4月1日,由卷首語加5個版的《睹物思人》和《生者如斯》共計8個版的《我是如此想你》的清明節特刊得以推出。其中《睹物思人》由8位讀者通過離世親人留下的遺物講述親人給自己留下的“人生財富”故事,傳達了中國人骨子里的感恩和傳承……
溫暖感人的故事,讓整座城市在緬懷故人的情緒中再一次讓情感得到了升華。
2017年4月1日,制作精美、感人至深的清明節特別報道《逝去的親人,我該怎樣告慰你》再次如期在廣大讀者面前呈現。
8個版的特別報道由刊頭卷首語《以心告慰》、繼承遺志篇、了卻心愿篇、多做善事篇、告慰逝者篇、感謝逝者篇、親情永駐篇和音容宛在篇組成。
連續三年推出“清明節”特別報道后,“清明節”漸漸成為克拉瑪依日報的一個符號陛報道。
當2018年4月4日,讀者翻開《克拉瑪依日報》精心推出的《給生命最后一抹霞光》的“清明節”特別報道后,瞬間就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2018年清明節,本報派出記者走進醫院、殯儀館、墓地……與臨終關懷員、遺體接送員、整容師、殯葬主持人和守墓人等人生終點送行者面對面交流,挖掘他們的故事……
由卷首語《陪伴寂境有暖意》+6個版的從業者故事以及記者手記組成的特別報道一經推出,就感動了整座城市,不僅讓各族民眾對諱莫如深的殯葬業生出了尊重、理解和感激,促進了殯葬行業的文明發展,該組報道也獲得了當年新疆新聞特別報道類三等獎。
2019年4月4日,制作精美、充滿崇敬和懷念的“特別家書”清明節特報道,再一次完美呈現在讀者眼前。
“特別家書”由卷首語《最好的懷念》和11位親人寫給逝者的一封信組成。11封信里,有父親寫給烈士兒子的深深思念,有女兒兒子寫給母親和父親的感恩和歉疚,也有孫子女也給爺爺奶奶的懷念……
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書,再一次凝聚起一種力量和精神,有讀者專程致電本報表示,中華民族之所以在5000多年歷史大潮中連綿不絕,就是因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有“清明節”這樣連接歷史與未來的傳統節日的存在。
三、策劃的影響力
連續5年在“清明節”推出特別報道,每一次都在網絡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官方機構等得到了廣泛的回應和支持。
而連續5年挖掘節慶新聞報道的做法,為節日報道提供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
第一,貼近時代呼喚和需求,抓住傳統節慶這個切入點,實現了大力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目的,提振了人們重視中華傳統節慶和文化的共識,推動了全社會對“五同”的共識。
第二,在節慶新聞報道時,以富有故事性、話題性的角度切入,放棄“高大全”的概括性描述,巧妙轉換新聞視角,選擇最能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人和事,用白描寫法鋪陳描述,達到了感動人引領人激發人的作用。
第三,主打體驗式報道,突出了“走轉改”。新聞策劃也是一種營銷,但與商業營銷不同,新聞策劃營銷的是新聞信息和一家媒體的價值理念,就《克拉瑪依日報》連續5年在清明節推出特別報道而言,彰顯和營銷的則是作為當地權威媒體、黨報主流媒體的責任感和人情味,連續5年采用現場感極強的體驗式報道,驗證了新聞媒體記者“走轉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四,展示人文情懷,傳遞社會正能量,傳承文化,提振了文化自信。連續5年清明節特刊的推出,雖然時間跨越5年,但媒體主動策劃出擊,不斷創新文本內容和主題,環環相扣,持續激發了讀者的閱讀期待,使5年新聞特刊報道看似“形散”實則“神聚”,使報社形成了節慶報道的“符號”。
此外,連續5年推出的“清明節”特別報道,每年8個版的鋪天蓋地、生動細膩的報道,所有報道都充滿著陣陣暖意和人文情懷,傳遞了“真善美”的正能量,播撒著傳統文化的種子和力量。
四、結語
節慶新聞是“小眾化”的新聞報道,但《克拉瑪依日報》超前策劃,主動出擊,在“傳播時間”和“傳播者”等因素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尋求新的“傳播方式”或“傳播媒介”的變化,給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新聞體驗和感受,也產生了與眾不同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