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計概論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為了提升設計概論課的教學質量,需要培養綜合全面的設計應用型人才,互動式教學模式一改傳統授課方式的不足,通過教學經典案例的設計,互動式實踐課程訓練的創建、教學評價的完善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創新。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設計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藝術設計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湘教通【2019】291號);2019年湖南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9A05)研究成果。
一、 設計概論課程的教學現狀
近幾年,隨著新觀念和新思想的不斷涌現,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迅速,并在藝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藝術設計專業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關,具有傳承創新、學科交叉、多元開放等特點。各高校陸續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據教育部數據統計,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的高校已有近千所,每年在校就讀的學生達十多萬人,所有藝術設計類的高校都開設了必修課設計概論。設計概論是高校藝術設計必修的專業基礎理論課,其要求體現知識的通識性與綜合性[1]。
當今設計文化瞬息萬變,雖然理論類課程的教學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設計思維的底蘊和涵養的形成是需要時間沉淀的。據調查,目前傳統的設計概論課采取的是理論授課模式,即以教師“填鴨式”課堂講述為主,側重于基礎性理論知識講授,教師僅僅是傳授者。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與設計實踐課程缺乏聯系,難以提升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實踐能力。培養綜合全面的應用型人才目標也不能得到實現。如果讓學生模糊地接受形而上學的理論知識,忽略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全面發展的能力,不利于加深理解理論知識。因此,要結合理論與實踐,運用理論貫穿實踐操作,有效地推進學習進程。完善藝術設計學科知識體系的學習和建構,首先要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還必須平衡技與藝之間的處理關系,提高學生對設計作品的批評和鑒賞能力,我國教學改革從以學科教育為本逐漸向以素質教育為本轉變,更加注重能力素養訓練的課程體系。設計專業的教學革新以提升學生創造力為基礎,注重開發訓練思維,開啟學生心智[2]。通過設計概論的學習,打造出扎實而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學生能夠掌握藝術設計的本質和規律,學會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基本設計素養、設計水平和文化品位。教師應該通過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手段和方式,打破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模式,不斷充實課程內容,提升教學實效性,培養出會思想的設計人才,而非僅僅掌握一些技術的匠人[3]。把應用型簡單等同職業的觀點是錯誤的,應用型人才首先能夠獨立解決本專業領域內復雜的實際問題,同時,也需要通曉專業理論知識,實踐創新能力也非常強,才能成為本行業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互動式教學模式滿足了這一教學改革創新的要求。
二、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互動式教學彌補了傳統授課方式的不足,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從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師生互動參與[4]。教師布置互動式任務,學生全程按要求執行各項任務,以學生提交調研報告的形式結束課程教學。互動式教學法,一是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二是理論指導實踐。在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5]。
(一)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
相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思想更自由、活躍,風格獨特,個性鮮明,有強烈的自我追求,對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興趣明顯不足,缺乏主動性與探究性。互動式教學采用團隊協作的模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團隊分工制作的互動式調研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互動式教學完成的全過程即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創新過程,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知識概括能力,鍛煉了學生集體合作、組織溝通協調的能力。
(二) 運用理論指導實踐
理論與實踐二者互為依存、缺一不可。理論從實踐中產生,同時又指導實踐。在互動式教學中,學生需要承擔各自的任務,在有效規劃設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利用理論知識思維設計解決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建立完整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三)師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重新定位中的師生互動教學,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教學行為的設計者,更是課程體系的共建者。以學生為主體能夠引導學生從被動消極的狀態轉變為主動參與思考問題、用積極態度解決問題的狀態。具體問題情境的設計,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學生一起參與、一起探討,從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考,在互動式教學中完成對知識的理解與深化。學生的角色也發生重要轉變,從被動的接受者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教學行為的參與者、組織者,在積極主動地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提出新的問題,在與教師互動的過程中共同完成課程知識的學習。
三、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互動式教學模式從設計經典案例,創建互動式課程實踐訓練,創設互動式教學情境,開展小組互動式課程訓練,建立完善教學評價體制等幾方面開展并應用。
(一)設計經典案例
在互動教學中的應用,結合理論知識設計經典的教學案例,通過案例的分析討論,為學生創設互動問題情境,在實際生活案例中尋求答案,將知識點有機地融入互動教學中,歸納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方法和規律[6]。有針對性地選擇最前沿的設計案例,與當下設計熱點問題聯系、與未來社會接軌。同時凸顯藝術設計學科的個性化特征,濃縮經典案例精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以案例模擬實踐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如可以設計幾個相對獨立又彼此關聯的教學板塊,板塊中的重點和難點以典型的案例代替。通過案例設計的分析加強記憶,用更適合學生理解的方式梳理要點,以感性直觀的形象引起學生關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案例作為學生興趣的觸發點,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和深入思考的興趣,在互動式研討中不斷積累并構建相應的知識點。案例能引發學生對設計理論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學生的自主學習將主動提升實踐的積極性,教學的有效性將得以充分保障,理論知識脈絡的學習將逐步清晰,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并在輕松的學習中掌握教學重點。如,在設計歷史、設計風格、設計師、設計趨勢等內容中選取案例,提煉核心問題,再圍繞核心問題進行互動。這些經典案例打破了設計專業的學科界限,既可以是過去時代的設計作品,也可以是當今時代的設計作品,還可以是一些有爭議的設計案例。案例的專業交叉覆蓋性的延伸,既拓展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又優化了學生跨學科知識的結構 。
(二)創建互動式課程實踐訓練
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創建互動式課程實踐訓練。結合設計概論所學知識模擬企業生產方式,案例模擬為學生營造企業設計過程體驗。學生可根據企業的需求和企業文化進行互動學習,在接觸企業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同時,真正提升設計分析問題的能力,并推廣市場應用價值。如,在企業視覺識別系統設計VI模擬互動中,我們分成市場分析調研、設計評價、設計表達幾個小組。先了解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文化、VI的設計構思,整理設計思路,在與企業的調研互動中,確定最終設計方案。此外,還可以聘請優秀的企業設計師到課堂上給學生講課。
(三)創設互動式教學情境
互動式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具體任務的明確也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7]。教師在執行課程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通過了解學生的興趣點,精準把握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互動式教學。小組的討論與合作學習,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好奇心的迫切驅動學生積極探索知識,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如,現階段的某熱點是學生的興趣點,教師可以將此引入互動式教學情境,組織學生先行調研獲取相關資料,解讀設計大師的設計創新思維。運用視頻及優秀設計作品等延伸課外相關知識點,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及藝術鑒賞、分析和評價能力。還可以布置設計實踐作業等,使枯燥的課程內容變得生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課程內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知識面也拓寬了,單一、枯燥、乏味的理論課程變得生動有趣。
(四)開展小組互動式課程訓練
全班分成若干小組,5-10人為一組,課堂小組擴大了互動式課程的培訓,使參加互動式課程培訓的學生直觀地了解設計作品,使學生在實訓互動式課程中輕松地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完成課程教學目標,配合小組討論的模式。小組分工協作,各司其責,學生創建自己的交流平臺。學生的思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溝通能力在平臺中得到鍛煉。如,讓學生分成若干組,預先提出若干問題,帶著問題實地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展覽館等場館,通過近距離與文物的接觸,啟發對當代設計的思考,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思考設計同科技、生活、文化的關系,感受歷史的底蘊,汲取前人的聰明才智,設計融入傳統文化理念。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考察調研設計公司,分析設計公司的優秀作品,了解設計公司的設計領域、產品特點。還可以讓學生課后查閱收集整理資料,撰寫課程論文,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與討論,不定期舉辦課程匯報、學院課程展覽等。
(五) 建立完善教學評價體制
我校設計概論課總學時是32節,每周4節,8周結課。傳統教學多采用課堂講授與多媒體技術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互動式教學以知識點講解、實際案例分析、問題解答的互動式教學為主。師生互動討論分析案例,教學形式多樣化,經典案例教學打破了以往的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學習興趣和熱情。完善教學評價體制,在互動式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及時互動,了解學生對新教學模式的接受情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隨時調整并優化教學方案。課程中分組布置作業任務,分組課堂討論、分析案例。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提倡團隊合作,重點考核團隊協作完成情況。教學評價由小組互評及教師綜合評價構成。評價成績由作業、平時課堂討論與期末考核三部分構成。具體包括學生課堂討論、調查報告、課堂匯報、課程論文等方面。評價考核不再是傳統的筆試考核,更加強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情況,更多關注學生每次任務的完成情況,包括團隊協作精神、課堂案例分析討論等。進行合理的教學評估,將提高學生綜合知識素養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發現自我定位和自我價值,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結語
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將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融互動性、知識性、思想性為一體,經典案例式的啟發教學,從互動循環教學中完成對知識的構建與能力的提升,進而推廣專業知識成果的應用,達到實用性的目的。在多渠道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與企業合作交流,向市場社會廣闊延伸,培養與時代共同發展的新型設計人才[8]。
參考文獻:
[1]梁瑾.慕課視域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包裝,2017(4):68-70.
[2]邱志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改革研究[J].美術大觀,2014(12):148-149.
[3]王先祥.《設計概論》課程教學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12) :43-45.
[4]唐世剛,鐘萬林.互動式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8):42-43.
[5]何華美.用項目引領Photoshop教學[J].才智,2012(15):183.
[6]王青梅,趙革.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7-11.
[7]李小飛.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中化學教學的永恒追求[J].學苑教育,2012(7):60.
[8]王征.藝術類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4):74-76.
作者簡介:李珂,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設計理論與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