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鋒
《語文課堂標準》中強調“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階段目標”中具體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朗讀訓練應是初中語文教學須時刻繃緊的一根弦,應成為初中語文課堂唱響的旋律。僅以七年級語文上冊為例,共計六個單元,其中每單元都有朗讀,默讀,背誦的要求。可見朗讀教學是貫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一根揮之不去的紅線。
在我們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其他反方面訓練的現象,其中朗讀的訓練最易被忽視,即使偶爾要求學生朗讀,也只是走走過場,教師“讀而不導”,沒有依據“正確、流利、有感情”七字原則做具體的指導,其根本原因是認識未能跟上來。
一、朗讀有助于培養學生語感。
葉老說過:“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其中的讀”,首先是朗讀。教師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學生經常練習,許多字詞經常“見面”,學生就能強化識記字詞音形,使學生讀的正確流利,增進語感,進而理解積累和延伸運用,最終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學習語音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我在教《春》一文時,先讓學生反復朗讀全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體會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的畫面。讓學生體會到了擬人和比喻修辭格運用所產生的形象生動的表現力。學生由感受語言、理解語言類和積累語言,進而在作文中準確運用語言。
二、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朗讀的過程,就是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如《散步》一文,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末尾三段,注意其中的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讓學生思考:祖孫發生路線分歧時,“我”為何感到責任重大?為何我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為何母親“變主意”“還是走小路吧。”?為何“我”和“妻子”背著體輕的老小卻“慢慢地,穩穩地,走的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和深入品味,認識到“我”雖愛幼,但更敬老,老也愛幼,“我”和“妻子”肩負著承上啟下重擔的情誼。這一家子敬老愛幼,和諧相處的家庭倫理情,使學生受到中國傳統倫理美德的熏陶和教育。對中國傳統倫理美德的贊美,是學生認識世界的結果,隨著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其思維也得到相應發展。
三、朗讀有利于學生融入意境而悟出語言美
教材中許多寫景的詩文或段落,都用優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字里行間傾注著作者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教學時,通過配樂朗讀或自己聲情并茂的范讀,指導學生飽含情感的反復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想象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等感受到自然的美,喚起美的共鳴,從而內心受到美的感化。
在《金黃的大斗笠》一課,我引導學生分部分賞析課文時,要求學生反復朗讀風雨來臨前一段的景物描寫,指導他們讀的輕慢些,但要重讀表色彩和描寫人物動詞的詞語。學生在朗讀中注意到了“藍天,烏云,綠海,綠葉,雪白,青草”等色彩詞以及“揮,看管”等人物動詞并加以重讀,還引導學生邊朗讀邊想象:這里有干凈的藍天、有山、有梯田里像綠海的莊稼,有短褲男孩兒揮著掛滿綠葉的樹枝......學生很自然地領略到了這里的恬靜、秀美。個別學生還發現了其中的勞動美,就更了不起。學生被文中的自然美、勞動美深深打動,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朗誦訓練,是非常必要的,語文課堂的旋律更會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