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德功

【摘 ?要】目前,小學語文課堂中還存在“一言堂”“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教師仍然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違背了新課程改革教學的初衷。為改變這一教學現狀,很多教育專家、教學理論探究者提出了各種指導課堂改革實踐的理論知識,其中就包括“三助”教學理論。基于此,本文以“三助”教學理論為例,探究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三助”教學;語文課堂;應用
一、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們對即將完成的任務或事情充滿了興趣,才有可能做好這件事。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我認為尊重學生個性,開展自主式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因為年紀較小,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需要教師時刻提醒,這就耽誤了課堂教學活動的進度。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使學生能自我調節,在學習中變得更為主動,提高語文成績。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內容時,我發現一部分學生從不同的渠道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這個故事了,于是,我決定讓學生自主學習本課內容,讓學生講故事給我聽。學生們聽到我這一要求后,面露難色,雖然大家很喜歡這個故事,但是故事具體情況如何,學生們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敘述故事的時候斷斷續續,我不是很滿意。因此,我把暫時把這份作業留下來,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方式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在下一次課堂教學活動開始后,學生們繼續完成講故事這一環節。在此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學生向家中的老人詢問了故事的相關內容,講述得原汁原味;還有的學生通過課外書補充了故事細節,雖然有些夸張,但是人物形象更為飽滿;還有的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了圖文并茂的演示文稿,一邊播放一邊講述《狼牙山五壯士》這個故事,繪聲繪色,贏得了滿堂喝彩。無論是學生們通過何種方式了解了故事情節,都順利地完成了我布置的教學任務,學到了新的知識。在這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我通過講故事教學設計環節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通過課下學習了解故事具體情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好習慣。但是我并沒有限制學生們的學習方式,而是尊重學生主體和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們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成長。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目標沒有變化,是讓學生掌握課本中的知識點,但學生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完全處于自主學習中,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們嘗試。
二、小組互助學習,培養合作精神
在“三助”教學模式中,除了學生們自主學習外,因為小學生身心發展有限,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交流情感、互換想法、分享心得,培養了合作精神。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共同學習語文知識。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愿意與自己的同學合作,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還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完成,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如,學習《小馬過河》這一課內容時,情節生動有趣,內容充滿童趣,對學生們來說學習難度不大;文中小動物們對河水深淺的認識,引發人們的思考,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發散性思維空間和表達機會;同時通過學習本課,讓學生各抒己見,提升學生思考能力。為了加深學生對本則小故事的印象,熟悉課文內容,我要求四個學生分為一組,分角色扮演課文中的老牛、松鼠、老馬和小馬,在表演的過程中,有些小組成員表演的繪聲繪色,抓住了每一個人物的特點;有些小組則是在表演的過程中發現了新的問題,停下來詢問我;有的小組雖然表演得不夠生動,但是通過全組成員的努力,最終理解了故事的主旨。表演結束后,我告訴學生們:“其實,每一個小動物說的話都有道理,它們面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都沒有站在小馬的角度思考問題。最后小馬聽從了媽媽的勸說,親自過河,獲得了成功,明白了只有親自嘗試事物才有可能得出真理的道理,這個道理也值得我們學習。”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形式,讓學生們在交流、合作中獲得成長,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培養了學生們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聽,教師講”的沉悶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在同齡人之間毫無顧忌、暢所欲言。尤其是小組成員之間爭辯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拓展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看待同一個問題,并進行廣泛的交流,各種正確、錯誤、全面、片面、簡單、復雜的各種認識差異都展現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教師引導學習,提升思考能力
在“三助”教學模式中,學生占據主導地位,但是也不能忽視教師發揮的作用。教師作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組織者、服務者,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整個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動態,關注學生成長,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還要注意適時、合理地引導學生學習,創設問題情境,提升學生思考能力,促進學生進步。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能夠提出有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問題是難得可貴的。在問題教學情境中,學生們通過觀察、分析、理解、歸納等途徑,一步一步地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拓展思維,達到教學目標。如,我帶領學生學習《讓我們蕩起雙槳》這一篇文章時,利用網絡技術找到了這首廣為流傳的歌曲,并反復播放,讓學生們根據歌詞內容想象畫面,最終感知歌曲表達的情感。10分鐘后,我邀請學生們陳述自己從歌詞中想象到的畫面。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有些學生說想到了去公園游玩的畫面;有的學生說在水中劃船;有的學生回答是春天的美麗景象。我一一給予肯定。三年級的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閱讀能力,但是還不能準確理解本文抽象的情感表達,因此需要我耐心地引導。基于此,我要求學生們打開課本,細讀文章內容,并提出問題:為什么開頭寫道“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中的“推開”是什么意思?學生們回答因為是在水中劃船,所以小船在水中前進。學生們已經學會分析文章中出現的事物和動作代表的含義,但還是沒有理解語言中蘊含的情感。基于此,我繼續提問:為什們去劃船呢?我們如果去劃船游玩,會有什么感受呢?學生們聽到后,齊聲回答:高興,愉快。接下來,我要求學生們分小組討論:在小船上看到了什么景象?為什么停止劃槳?這幾句話應該用什么語氣朗讀呢?學生們經過討論后,一致認為在船上看到了“白塔的倒影”“綠樹紅墻”,因為被美麗的景象所吸引,停止了劃船,應該用愉快、輕松的語氣讀出這一段內容。我點點頭,稱贊了學生們的表現。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我不斷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而學生則是在問題的探究與解決中發展了思維,獲得了新知識,拓展了思維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做的就是找準“問題情境”的切入點,創設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挖掘學生的潛能,以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精神。
四、結語
語文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知識,在教學當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小學時期,是學生進行語文知識正式學習的最初階段,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階段。因此,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運用“三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提升學生思考能力,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注: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語文‘三助式’課堂教學策略的實踐性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1990)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