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燕
摘 ? 要:我國是缺水大國,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占全國土地面積的45%,水資源的缺乏給林業發展帶來了嚴重阻礙,也極大地限制了林業技術的發展。在廣闊的土地上如何解決林木的抗旱問題,以及如何提高林木的成活率,一直是林業技術人員不斷研究與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營林生產;抗旱;造林技術
林業是我國經濟、生態、社會、公益發展的一項主要基礎產業,是生態環境發展建設的主體。在造林、營林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因素影響著林業的發展,其中干旱缺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抗旱造林技術主要適用于荒山造林、荒漠治理、生態綠化等環境的改變,也適用于城市園林綠化及交通綠化等地區。抗旱造林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可以降低林業的造林成本,改善生態環境,也助推了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1 ? 整地
因地制宜地選擇比較適合當地栽種的抗旱樹種,整地作業可以更好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并且起到優化幼林生長的作用。可以使用魚鱗坑、穴狀、反坡梯田等方法進行整地作業,以便起到改善水分的作用,整地時間一般選擇在栽種的前半年或者上一個季節進行,也可以在前一年的雨季進行,如果遇到土壤墑情比較好的年份,可以一邊造林一邊進行整地。應當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執行,要保證寬度、深度及斷面的質量,還應盡量保留原生的植被,這樣不會造成更多新的水分流失。
2 ? 品種選擇與確定
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挑選出適合栽種的樹種,如選擇不當,不僅會對林木的成活率造成影響,也會給種苗的生長發育帶來一定的影響。由于受氣候、坡位、坡向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立地條件的含水量也不同。例如,在比較干旱的陽坡地應選擇比較耐旱的樹種,若樹種選擇不當很容易導致造林的失敗。常用的抗旱樹種有野皂莢、火炬松、側柏、黃連木等,選用抗旱型樹種可減少造林時的用水量,同時又有著一定的觀賞、生態、經濟價值[1]。
3 ? 苗木準備與移栽
選擇苗木要結合當地的土壤和環境情況,挑選出抗逆、抗旱性強的樹種,并且要有一定的經濟開發價值。要選擇已經通過驗收,并具有“一簽兩證”的二級以上的優良苗木。幼苗移栽時要選擇在無風的陰天進行,避免暴曬和大風天氣進行起苗。土壤比較干旱的圃地應提前3~5 d進行1次灌水,讓苗木完全吸收水分,確保在起苗時根部的完整性,對苗木長出的多余枝葉及根系應及時進行剪除,處理完后仔細做好包裝,尤其對苗木的根部做好保護,防止樹苗的水分流失,將已經準備好的苗木及時地運往造林地進行造林。同時,還應做好起苗、運輸、造林這3個環節的銜接,避免已經移栽的苗木水分散失,最大限度地縮短起苗到造林的時間。如起苗后不能及時進行栽植,就要及時地進行假植澆水處理。
4 ? 浸苗
苗木在定植前應在已經選好的造林地周圍挖1個或者多個浸苗坑,再灌入大約半坑水,水位以淹沒幼苗的根部為準,之后將運送來的苗木在防水坑內浸泡48 h,要每天進行換水,確保苗木吸收到足夠的水分,水分充足是確保造林成活的關鍵因素之一。
5 ? 栽植常用的抗旱技術
5.1 ? 打漿技術
在栽植針葉類苗木時,栽植前應做兩次打漿處理,此項工作在造林地進行。打漿的方法是將苗木放入水桶中進行加水,讓苗木根部可以吸收到足夠的水分,以便于栽植和放苗。栽植時把苗木放到已經提前挖好的坑中,適當地將苗往上提,讓苗木深淺適宜,確保根系部位展開,然后再向坑中填土扶正,隔1~2 d再進行踏實,然后再覆蓋3 cm左右厚的暄土,這樣可以防止根部的水分蒸發。
5.2 ? 覆蓋地膜造林法
在春季進行造林時天旱多風,常常會降低造林的成活率,使用地膜進行覆蓋可以明顯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地膜覆蓋操作方法是將已經定植的苗木立即進行覆蓋,并將其拉緊鋪平,讓膜面與地面緊密貼合,周圍再用土進行壓實,防止大風天將地膜吹破、吹起[2]。
5.3 ? 帶土造林法
帶土造林包含容器育苗或者用土坨苗,此項技術操作比較簡單,需要注意的就是要保持土坨的完整,不散開、裂開,適當地深植,培土要做到踏實。
5.4 ? 保活抗旱造林法
保活法也叫小坑垂直壁法,挖寬度6~15 cm、長度15~25 cm、深度18~25 cm,并且有一壁垂直的植苗穴,在進行栽苗時盡量使苗的根部緊貼著垂直壁,適當地進行深植,從一側進行覆土踏實、培根。在土壤比較干旱的情況下,每個穴可以灌水0.5~1 kg。此種辦法可以使部分的苗根與未被破壞的毛細管作用的土壤緊密連接,及時地供應給苗木所需要的水分,有利于苗木的成活。
5.5 ? 截干造林法
苗木截干只會保留苗木的根部與基部,在栽植前都可以進行截干處理,留出大約5~10 cm高度的枝干。此種方
綜上所述,我國北方是缺水地區,在林木種植前應做好相應的規劃與調查,結合當地土壤及周圍的環境制定出合理的種植方案,確保林業種植工作可以得到良好的開展,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 1 ] 郭學望,包滿珠.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 2 ] 祁生文.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配套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8(9).
(收稿日期: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