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娥 王彥剛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操作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公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合作學習 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異質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以教學中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或策略體系。在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中,教師應做到以下五個方面:
一、分好組,并組建高效小組,讓小組有強大凝聚力。
對于小組的組建,有以下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同桌的兩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第二種方法,由前后桌的四個人組成一個小組。這種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最常用,盡量保證每個小組有一個優等生,兩個中等生,一個后進生。第三種方法,學生自由組合。組內成員大多興趣愛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個性,這種組合在期末復習、班級活動的時候非常好用。
小組組建好后,給每個小組成員編號,并做好分工,比如:一號當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二號當記錄員,負責記錄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三號當紀律員,負責維持合作時的紀律;四號當匯報員,負責將小組合作的情況在全班作出匯報。在小組合作時,要對他們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指導,如:小組內發言時要按照次序,要學會聆聽,要禮貌用語,各司其職。每個小組成員的分工一般在一個月之后,要進行調換,這次擔任組長的下次擔任匯報員,這次擔任紀律員的下次當記錄員。讓每個學生對小組中的四個角色所擔任的工作都了解,都會做,明白這四項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四人小組的成員缺一不可,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合作意識。
二、組內明確分工,各自承擔角色并相互依賴。
小組內成員各自獨立承擔一定的角色,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各自在獨立自主的學習、活動基礎上與同伴合作才能實現組內的有效互動。
從日常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老師常常把問題分配到小組中,很少落實到個人頭上。這樣做的不足就是有些人根本不思考、不準備、不主動完成任務,有依賴傾向。反正課堂上總有人會完成任務,他們就變成了觀眾、聽眾。我認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讓學生輪流“坐莊”。就是如果今天由一號當組長,二號當記錄員.三號當發言人,明天就由二號當組長。三號當記錄員,四號當發言人。以此類推,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這樣主動學習型的學生的機會相對減少,而被動型的學生的學習機會就會相對增加。而且那些不愿意表達、不善于組織的同學就會在這種方式的“壓迫”下主動學習。為了不在同學面前丟臉,他們就會用更多的時間預習課程,收集資料,歸類問題。這樣的做法讓課堂教學更公平、更合理,全班的成績就會有所提高。
三、通過交往訓練,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社交技能。
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社交技能,使學生對小組合作越來越感興趣,越來越想合作,越來越會合作,這就必須讓學生嘗到合作的“甜頭”。同學提供的經驗,容易被學生接受,因為孩子的心靈是相通的。同學之間的交往活動,能使學生更深入理解社會上的角色規范,有效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任務意識、合作意識、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例如在地理教學《地球的公轉》這一節,我雖然講了又講,班里有七個同學依然有些模糊,又無勇氣問老師,他們就可以向同學請教。由于同學間能自由交流.少了師生間交流的壓迫感.又因為學生的思維在同一水平上,其中五人第一輪就豁然開朗,剩下兩人在與那五人的討論中也漸漸弄懂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師積極參與合作過程,重建師生關系,促進有效互動
首先,教師要重建師生關系,建立平等、心理相容,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不受壓抑地與老師、同學進行心靈無隔閡的有效互動。
其次,教師要與同伴的身份積極參與合作,深入了解學生合作的進程和特點,及時對合作進行有效的指導和調控,使合作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五、進行恰當的合作評價,注重以評價促合作、促發展。
首先,評價的著眼點是小組而不是個人,把個人的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的競爭,有利于培養學生組內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其次,評價不僅關注小組,而且關注個人成長,主要評價個人在小組中的表現,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等多種評價主體,評價目的是為了改進而不是“定格”。
再次,評價內容多元,評價目的是促進學生成長發展,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在小組中的活動表現、積極性、參與程度以及在活動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合作性學習,采用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在遇到問題時,通過集體討論,要求每位學生先從自己的思考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見解,這樣可以極大地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思維創造能力,讓你的課堂更加高校多彩。
參考文獻:
[1]《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構建主義理論》大連教育網 葉平
[2]《小組組建與管理》 豆丁網 肖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