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湘平
摘 要:當前階段,在很多農村學校的歷史課堂上,存在著教學課堂死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差,課堂效率低等多種弊端。在新課改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新式的教學方法被用于教學中,以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文將圍繞問題教學法,闡述了問題教學法的定義和運用的基本原則,并針對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問題教學法提出一些建議和策略,希望對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性的參考。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農村;初中歷史教學;應用
引言: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主要是以老師為主體,學生被動的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學生的思維被限制在老師設定的知識框架里,思維能力無法得到積極的開發。而問題教學法,將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地位互換,以學生為主體,從老師的“教”為主轉換為學生的“學”為主。教師通過問題教學法,在課堂上創設歷史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從而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這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效率,還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
一、問題教學法的概述
(一)問題教學法的定義
問題教學法不是簡單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模式。這種問答模式并非真正的問題教學法,事實上,它還是屬于傳統教學方法中以老師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模式。問題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在設定的教學情境下,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種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活學生的思維,豐富想象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探索的精神。同時,問題教學法還加強了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提升了課堂效率。
(二)運用問題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1.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問題教學模式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太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上沒有動力和挑戰性,容易在思想上對問題不重視。太復雜的問題,則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尋找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失去自信心。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課本知識前后聯系,有簡到難,層層推進,使問題具有階梯性。這不僅自然地引出課本中的知識點,還有利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維訓練[1]。
2.提出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緊緊圍繞課本知識和中心點。具有一定針對性問題,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在科學合理的主題下展開思維活動。如果問題偏離課本中心,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這樣的問題設置就失去了作用和價值。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還擾亂了學生的思維邏輯。所以,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有明確的目標,比如為了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引入,為了幫助學生分析課本知識的重難點,為了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等,以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提出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
封閉式的問題,答案的唯一性往往會造成學生在思考時受限制,思維空間得不到拓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可以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開放性問題的答案是不唯一的,而且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教學中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產生自己的觀點。學生在教學中通過全面觀察問題,深入思考問題,有效地培養了發散性思維[2]。
二、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沒有專門的歷史課,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科還沒有建立起知識體系。因此,為了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初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通過故事化的形式提問引入課本知識。比如在講解《中國人類早期的代表—北京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女媧造人的故事引出原始人類的主題,提出“最早的人類是怎么來的?”、“對女媧造人有什么樣的看法呢?”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本內容閱讀并尋找答案。緊接著,在學生了解了最早人類之后,教師再進一步問:“人類最早的社會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樣的組織形式呢?”對于這樣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互相討論,進行腦力風暴,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教師在旁邊給與一定的輔導。問題教學法使教師和學生都從傳統的沉悶的教學課堂中解放出來。輕松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更深刻地掌握了知識點[3]。
(二)創設教學情境
歷史科目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豐富的歷史事件為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以《鴉片戰爭》這一課為例,在講到鴉片的危害時,教師給學生放映當時中國社會,人們吸食鴉片的視頻以及在鴉片戰爭中林則徐進行的虎門銷煙視頻。讓學生深刻了解到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危害,同時也體會到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教師在這個時候提出開放性問題“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英國走私鴉片給中國造成了什么危害?”,引導學生從課本中找到相應的知識點,展開思考和探索,表面自己的觀點。創設教學情境,使歷史事件在學生面前鮮活起來,有利于學生融入課堂,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4]。
(三)在師生互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農村歷史教學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問題教學法的優勢,教師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師生互動中,教師通過科學的提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對于不善于提問的同學,教師要積極鼓勵,使他們養成愛提問的好習慣,積極進行思維活動,更好的融入歷史課堂中。
結語:
綜上所述,與傳統的機械式輸入教學方法相比,問題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提問的習慣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意識來提高課堂效率,保證課堂質量,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協作能力。因此,將問題教學法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值得教師們深入研究,使其更加科學合理得用于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楊艷.小議問題教學法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上):2016(05).
[2]李祖紅.“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17(33).
[3]劉艷.“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探索與嘗試[J].梅山科技,2016(S1).
[4]徐衛紅.淺談問題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