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樂
摘 要:鋼琴教育是一種復雜的音樂教育行為。它不僅直接跨越音樂教育和器樂演奏兩個領域,還涉及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分析、音樂表演理論等音樂學各學科。它還與哲學、歷史、社會學和文學等其他頂尖學科有關。科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之間有著共同的、不可分割的聯系。鋼琴教育是以實踐操作的教育行為,在當代跨學科教育理念下,受到教育研究者的極大關注。本文就跨學科視野下鋼琴教育實踐與理論進行探索和研究,希望對有關讀者有所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跨學科;鋼琴教育;實踐與理論
1、國內外跨學科視野下鋼琴教育發展現狀
1.1西方發達國家跨學科視野下鋼琴教育發展現狀
德國著名音樂學家卡爾·達爾豪斯說過:“像一件造型藝術一樣,音樂也是一件審美客體,一個審美觀照的焦點……他回顧所經歷的一切,將其作為一個封閉的整體召喚至他現在的經驗中。這體現了音樂跨學科和其他藝術跨學科的研究,在西方發達國家,跨學科視野下的鋼琴教育發展比較早,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早已成為學科研究的基本態勢。
1.2我國跨學科視野下鋼琴教育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鋼琴演奏者的培訓取得了顯著成績。然而,雖然舞臺表演實踐豐富,但很少有專業人員通過系統的思維訓練形成獨特的教學理念。我國音樂學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和理論形成于上世紀末,音樂表演理論的跨學科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為了探索音樂表演的新途徑,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一些專家學者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和專業方向突破學科的障礙和局限,在音樂表演中發揮積極作用。
2、跨學科視野下鋼琴教育的重要作用
2.1理論結合實踐,打破傳統教學模式
我國的教育方式自古就是講授法為主,重視理論知識,缺乏實踐經驗,然而鋼琴教育就是一種以實踐為目的教育方式,理論結合實踐。因此,鋼琴教育作為一種以實踐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已不再是當代學術語義學中師徒傳承和講授教學的固有教學模式。鋼琴演奏者、鋼琴教育家和鋼琴理論家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打破。豐富的表演者,不僅能在鋼琴獨奏舞臺上展示出良好的技術技能和藝術成就,而且能與其他器樂表演者互動。其次,一系列體驗作品、消化作品、完成作品的有機過程被學生科學有效地接受和理解。最后,對表演和教學經驗進行合理梳理和反思,使表演和教學擺脫簡單的技能學習和感性認知,從文本分析到表演闡釋教育理論路徑。
2.2促進多元教育
音樂學和教育學及其分支學科是規模最大、精細化、復雜化和多維化的學科。多元化的學生學習體系對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構建科學的課程評價和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鋼琴教育學者,他應該把握鋼琴演奏實踐和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和核心問題,運用平行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拓展自我,培養自我,提高自我。鋼琴教育中的“跨學科”的概念不應膚淺和泛化,應將音樂學多個學科的研究成果應用到表演實踐和課堂教學中,從而使教學學各學科的思想和資源得到充分發揮。整合、滲透、滲透到鋼琴音樂教育的輸入輸出中。“跨學科”的概念和方法能否很好地應用于這一層面,將直接影響鋼琴教育的學術質量。它反映了一門學科是否具有多元的、系統的、深刻的學術特征。
2.3促進學科之間相互融合
鋼琴教育不僅涉及人文社會科學,還涉及自然科學。雖然與鋼琴教育的關系是間接的、邊緣的,但它對鋼琴教育實踐和理論的產生具有輻射力和指導意見。鋼琴教育實踐與理論的整個上升過程,通過各學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過程,上升到與高等學科的交叉、融合、突破、融合,實現了早期鋼琴教育的剝離,促進教育理念與內部結構完善。
3、鋼琴教育跨學科實踐運用方式
3.1文學視角下跨學科的運用方式
音樂創作的文學性正是因為音樂與文學的本質和目的是一致的。因此,鋼琴教育的實踐與理論與文學、詩歌作品的理解與探索是分不開的。作為鋼琴教學工作者,試圖探索和研究文學與鋼琴作品的結合,從文學的角度對鋼琴作品進行解讀和分析。以德彪西的鋼琴前奏曲《晚風中的聲音與芬芳》為例,其靈感來源于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波德萊爾的《黃昏時的和聲》第三句:“聲音與芬芳都在晚風中飄蕩。”德彪西運用動機弱化主題旋律和“香味”。這種視覺與嗅覺的結合反映了符號詩歌中通感的審美特征。
3.2哲學視角的跨學科運用方式
哲學是一門與鋼琴教育有關的學科,具有指導作用。其辯證思維和方法使鋼琴教育學科建設不斷自我調整、自我關懷、自我改變。尼采說:“音樂家越多,哲學家越多。”歷史上每一個文藝運動都把哲學思想的創新作為先導。就古典音樂而言,無論是康德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先驗論,黑格爾的辯證法,叔本華在德國現代哲學中的悲觀主義,尼采的非理性主義等等,都對德國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偉大的鋼琴作品充滿了作曲家的哲學思想。鋼琴作品反映了作曲家的世界觀。作品的結構越宏偉深邃,越接近形而上學的哲學品質。探索鋼琴演奏藝術新方法、新概念的實質是探索音樂的最高屬性,在不斷變化的事物表現中尋求不變的客觀現實。
3.3歷史學視角跨學科的運用方式
學習鋼琴教育的表現和教學,離不開鋼琴教學的歷史研究,包括研究鋼琴創作時期的特定人文歷史環境、鋼琴生產發展史、鋼琴教學史等。鋼琴教學方法、演奏心理學、鋼琴學校等的發展歷史。研究的質量、廣度和深度將直接影響學科發展的方向,因為鋼琴教育的發展必然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地修訂和豐富。只有尊重歷史,正確、客觀、辯證地看待歷史演變過程,才能加深對鋼琴教育這門復雜學科的認識。近年來,一些學者和專家從歷史的角度對鋼琴教育進行了觀察,總結并應用其內在的普遍規律,分析了我國鋼琴教育的現狀,為我國鋼琴教育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INA。它對當今鋼琴教學方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總結
綜上所述,鋼琴教育作為一種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目的和行為,在今后的素質教育和學科跨視野上面會受到廣泛的運用,特別是在哲學、文學、歷史學上面鋼琴教育可以得到很好的應用,他們相互之間又融合、借鑒,減少各學科之間的障礙。希望鋼琴教育在跨學科視野下相互蓬勃發展,共同促進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玎苑, 白學海. 跨學科視野下鋼琴教育實踐與理論的探索[J]. 人民音樂, 2018, No.662(06):61-66.
[2]丁菲菲. 傳統與多元 承傳與創新——后現代語境下音樂教育的思考暨第十屆亞太音樂教育研究論壇述評[J]. 中國音樂, 2016(1):18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