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慧
摘 要:傳承傳統文化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目標,作為語文教師應改變現狀,改變傳統古詩詞學習的觀念,布置什么樣的古詩詞學習才能讓學生愿意去做,并能高質量的按時完成,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傳統文化素養,積累寶貴素材,提高語文學習水平。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現狀;課前自學、誦讀、品詩情、走進古詩詞。
在農村中學很多老師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中,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對于詩歌中字、詞、句、篇的注釋,在平常學習時,老師通常只是讓學生在上課時間不斷的朗讀和背誦。以講代讀,以練代讀,本末倒置,煩瑣講解,不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下降。教師作為主體,學生基本上沒有自己練習和自己理解的機會,更沒有主動閱讀感知的練習機會。農村老師疏于學習,文化素養先天不足,急功近利。教師沒有深層次挖掘古詩詞里所蘊含的文明禮儀,孝親愛國,仁義道德,重義輕利,誠信自律等優秀文化傳統,并讓學生在曰常生活中傳承發揚。我們應竭盡所能,想方設法改變農村中學古詩詞教學現狀,改變學生的學習現狀,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真正明確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
針對現在中學生語文古詩詞學習量大而低質的現狀,如何設置高效性的語文古詩詞學習,并改變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抵觸心理是每個教師都需要關注的問題。教師在改變傳統古詩詞學習觀的同時,更需要考慮布置什么樣的古詩詞學習才能讓學生原意去做,并能高質量的按時完成。
一、課前自學,老師在講古詩詞之前,先讓學生自學,自己做自己的老師,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查找資料,掃清自己的閱讀障礙,并且把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記錄下來,課上考一考,比一比誰最厲害。此外要求學生在了解古詩詞內容之后,簡述古詩詞內容梗概講給周圍同學聽,互相借鑒,補充自己的理解。對于基礎知識,教師不再“給”,學生也不再是去“要”。而是學生自己主動去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預習古詩詞既能讓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產生興趣,又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優秀習慣,長期堅持才能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
二、誦讀中華古詩詞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誦讀。誦讀是最基礎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誦讀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它對于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采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傳承文化經典。在平時的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自由誦讀,開朗讀會,演講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鑄造人格,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
三、感悟、品味詩情
1感悟愛國主義。對祖國的熱愛,并愿意為之而奮斗終身的情感,可以說是人間最偉大的情感。初中語文教材選入了很多關于愛國主義方面的語文,如《木蘭詩》花木蘭替父出征,孝親愛國的思想可謂千古絕唱;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達詩人寧愿“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襟和崇高理想,舍己為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令人難忘;李賀《雁門太守行》“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表現將士們為國效命,戰死疆場的英雄氣概。教師應深層挖掘古詩詞中蘊含古人思想精華,在教學中傳承中華文化。
2對人間真情的感悟。親情、友情、愛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是文學的永恒主題。如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吊古傷今寫出人生失意和對故鄉深切的思念;李白《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表達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詩經《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表現了古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說整個中華的文學史,其實就是一部對人間真情深切呼喚的感情史,它構成了古詩文中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支柱。
3 感悟作者對社會深刻反思和崇高理想的執著追求。我國歷代文人注定要關注社會,然后展開對理想,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并隨之進行不懈的追求。如白居易的《賣炭翁》揭露當時宦官假借“宮市”之名強取豪奪民間財物的社會現實。反映老百姓的勞苦悲慘的生活,表達詩人對宮市的憎恨,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社會的反思,對理想的追求,對人生的執著,是中華傳統文化又一道亮麗的風景。
四、走進古詩詞,加強文化實踐,傳承古人的思想精華和理念精粹。把書本學習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不僅是文化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是文化知識的發現者,要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素質。1、在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理解其含義的基礎上付諸行動,實施了“孝”的活動,布置了愛心家庭作業。開展回家為父母做家務,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給父母送上一杯熱茶。從日記和家長的反饋中了解到他們的行動,受到了家長的好評。“良言一句三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禮儀之邦——中國,禮儀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為弘揚中國的禮儀文化,我們可以舉行一系列活動:禮貌用語大串聯,禮節規矩我傳承,禮儀知識我知曉,禮節習俗我評說,禮儀板報我設計。教育學生從小學做有禮貌的人。待人有禮,處事有禮,接物有禮。讓中國民族的傳統禮儀發揚光大,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傳統美德。 我們在愉悅中學會孝敬,學會關愛,學會誠信,學會思考,學會勤奮。語文讓我們體現出了人的意義、人的價值、人的尊嚴! 2、節日熏陶, 傳統節日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將節日融入中華經典誦讀的內容,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建設美好明天的激情。中秋節、重陽節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王維的《九月九曰憶山東兄弟》等詩篇,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是引導學生誦讀王禹俏的《清明》等詩篇。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古詩詞,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傳統文化素養,而且使學生積累了寶貴的寫作素材,提高了語文學習水平,一箭雙雕,中華傳統文化才會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