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艷
摘 要:數學被很多人誤認為是符號、圖形、數字的化身,是一項單調、枯燥的程序性活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多地是在語文上得到表現,數學則是被作為對立面,往往側重在教會學生怎樣解題。但是,教授數學知識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活動,也并不是數學學習的唯一目標,它需要與其他活動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關鍵詞:情感教學 合作互助 情感品質
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情感作為學生創造機制系統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擔負著對信息進行選擇的任務,成為推動或終止某種具體學習活動的動力。它可以強化或抑制認識發展過程,并影響和制約學生活動的發展方向,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數學教學必須努力實現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影響學習活動的眾多因素中,認知起操作作用,承擔著知識的吸收、貯存和轉化的任務;而情感起動力作用,承擔著學習的定向、維持、調節等任務。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教育家贊可夫所說:“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系。而消極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情感與態度目標是其他三個目標的動力,是學生完成“知識與技能”學習的保障。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把知情融為一體,使認知和情感彼此促進,和諧發展。下面就數學教學中的情感教學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教師本身良好的人格和形象是進行師生情感交流的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一個教師要得到學生的理解和信任,不單單要具有豐富的知識,更要注重本身的人格修養和外表的得體。用良好的人格,美好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一個衣著得體、教態嚴謹、語調優雅、舉止大方的教師,學生會樂于接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注重本身的人格、形象,是得到學生接受和信任的基礎。在性格方面,老師熱情、大方、和諧、開朗,在形象方面,朝氣蓬勃、熱愛生活,老師的勤奮努力,都會給學生一種信仰感。例如班中有一位同學平時比較懶,上課經常不聽課,從不把老師看在眼里,目中無人,老師講的話從來都是不接受,老師和同學都討厭他。一次上數學課,伏臺睡覺,我走近他的座位,問他怎樣,他說有病,同學都說,不理他,他是裝病,我出自一個教師的道德修養,叫其他同學自習,背他去校醫看,果然是發燒感冒,叫校醫給藥,然后倒開水給他吃藥,過后也經常過問情況。后來確實改變了他的學習態度,認真聽課,完成作業,數學成績慢慢地突上來了。由于教師的熱情大方,感染了這位學生。
二、課堂教學的合作意識是培養師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平臺
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師生的合作教學,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是培養師生情感交流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就是讓學生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意見,達到暢所欲言,學生主動與同學合作交流自己的看法,老師傾聽學生的交流,對學生提供的意見給予肯定和鼓勵。師生合作交流就是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深入學生小組參與討論或讓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討論回答學生的問題。這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使學生容易接受和體驗數學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是溝通師生情感的著力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在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時,要耐心聽他講,不急于糾正他的不足。特別是對一些自信心不足、性格內向的學生,一次批評或指責后,就會使他產生心理焦慮,下一次就會不敢發言。在學生回答老師問題感到困難時,我們教師要適當提醒點撥,讓每個學生在課堂暢所欲言。在每次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時,要給予學生肯定語言,讓學生感到成功感,增加“情感動力”,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四、在合作、互助的學習方式中滲透情感。
如今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說法“情商”,美國心理學家戈爾曼在1997年出版了《情感智力》一書,對情感智力理論加以詮釋。 書中主要強調情感智力重點是:認知和管理情緒;自我激勵;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在現今社會越來越注重人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而情感教學正能體現這一要領。情感教學的學習方式以合作互助為主。合作、互動的學習方式是學生以合作為基礎,相互交流影響的過程。教師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不急于去解答學生的問題,而是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學會知識。這種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和形成堅強和理性調節的意志。
綜上所述,在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內容中滲透情感因素,注重學生心理特征,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保持對數學的喜愛,積極思考,促進數學學習,把情感與認知結合,協調統一,更有效地學習,更快樂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