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8月27日,MSCI二次擴容正式生效,A股納入因子從10%增長至15%。當天,北向資金出現大舉掃貨行為。截至收盤,滬股通凈流入73.71億元,深股通凈流入43.94億元,北上資金合計凈流入117.65億元,位列今年以來第二位。超百億元的凈流入,今后北向資金的流向無疑會更受關注。
根據機構測算,MSCI二次擴容,將為A股帶來約245億元的增量資金。245億元的資金雖然不算多,但如果考慮到A股“入摩”所產生的連鎖反應,以及今后A股納入因子的進一步提升,實際上將會產生比帶來資金更積極的影響。
在此前的8月24日,富時羅素宣布A股納入計劃第一階段第二批次安排,將A股的納入因子從5%提升到15%。按照富時羅素估算,將為A股帶來約280億元增量資金。而在此后的9月23日,標普道瓊斯指數納入A股將生效。據估算,此舉將為A股帶來710億元被動資金。因此,A股在MSCI指數與富時指數納入因子的提升,以及納入標普道瓊斯指數,將為A股帶來超過1200億元的資金。
A股從“入摩”“入富”,再到納入標普道瓊斯指數體系,既見證著A股市場的進步,也見證著A股在全球資本市場影響力的提升。這才是最為重要的。而且,納入更多的指數,也將加快A股國際化的進程,對于今后提高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資本市場的話語權與定價權是非常有幫助的。
A股納入更多的指數,能夠引入外資只是表面現象。在這一表象的背后,實際上是A股市場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必然結果,也是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自2002年把QFII“請進來”以來,這種變化就開始逐漸顯現。
以滬深港通為例。從2014年11月開閘以來,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7570億元。近一年來,這一數據為1918億元。資本都是逐利的,這么多的外資進入A股市場,已經說明了A股市場對于境外資金的吸引力。
而更多境外資金的進場,對于市場投資理念的轉變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相對而言,境外資金在投資時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更加注重價值投資。而從近幾年來的股市表現看,藍籌股與白馬股受追捧,績差股、垃圾股遭唾棄的格局正逐漸形成。貴州茅臺股價突破千元的價位,且仍然不斷創出新高,就是市場投資理念轉變的結果。
事實上,A股市場發生的深刻變化,還表現在其他方面。比如今年以來,股價跌破面值個股的增多,以及面值退市股的不斷出現,就是市場發生變化的必然結果。如果說中弘股份因面值退市還只是個案,具有偶然性的話,那么像雛鷹農牧再次因觸及面值條款被退市,以及像*ST華信、*ST印紀、*ST大控等跌破面值瀕臨退市個股的出現,實際上也凸顯出市場的進步,凸顯出投資者的進步。
再如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設立科創板從提出到首批25家公司掛牌,只用了8個多月的時間。在讓我們見證什么是“科創板速度”的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版的“納斯達克”閃亮登場。而且,科創板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包括設置不同的上市標準、差異化的交易制度,以及注冊制開展試點,也讓科創板“改革試驗田”的作用得到呈現。
在科創板試點注冊制,無疑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件大事。此前,市場對于注冊制堪稱談之色變。如今科創板的“穩起步”,說明注冊制并非洪水猛獸。科創板如果能夠試點成功,也說明A股市場已經具備了新股發行注冊制改革的基礎。而新股發行注冊制改革,其影響顯然絲毫不亞于當年上市公司的股權分置改革。
目前的A股市場,雖然還存在諸如違規成本低、上市公司回報股東意識淡薄、對投資者保護不力等方面的問題,但個人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監管部門的重視,這些問題實現好轉或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將是必然的。其實,這也是市場不斷進步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