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聰 王江 吳學強 楊明
摘要:受天然裂縫及人工裂縫影響, 沿裂縫走向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堵水調剖作是控水穩油重要手段。本文重點從區域地質特性入手,對區域構造、沉積環境及巖石類型及特征進行甄別,通過對巖心的的取樣分析,結合區塊內的動態現象,總結了區域內的滲流規律。通過了解堵水調剖工作原理,在借鑒同類油藏工作效果的基礎上,對該區域的適應性進行判識,明確了采用無機復合凝膠體系“區域調剖,同步啟動”的調剖方式,認為對具有該類地質特征的油田,堵水調配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調剖強度控制在在2.6-3.4m/m.d之間時,堵水調剖井爬坡壓力相對合理,措施后增油效果相對較好。該成果可應用于同類油藏。
關鍵詞:地質特征;堵水調配;注水開發;西峰油田
1 引言
西41區為長慶油田隴東油區西峰油田的一個地質開發區塊,2009年正式投入開發,2011年至2013年大規模滾動產建,開采層位長8,是西峰油田的主產區塊之一。該地質區塊在開發過程中與同西峰油田白馬南區、西峰油田白馬中區相比,表現出較強的油井裂縫性見水、局部注水單方向見效的特征,2012-2014年產能大幅遞減。因此遏制區域含水上升,實現“控水穩油”,對緩解西41區開發三大矛盾,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堵水調剖近年來在長慶油田三疊系油藏措施工藝相對成熟、措施效果相對較好的控水穩油措施,2014-2015年在該區域得到大方面推廣,本次重點研究堵水調剖實施合理性的同時,針對措施效果進行評價,就是否需要西41區域大范圍實施,如何選取措施對象,怎樣實現效果最大化三方面問題,在合理利用動、靜態數據的基礎上,結合區塊開發規律,從“調剖工藝、調剖對象選取、調剖參數制定”等方面入手開展討論,力求進一步夯實區塊穩產基礎,提高區塊采收率提供理論依據。
2 區塊概況
鄂爾多斯盆地整體構造形態為是一個南北向的不對稱大向斜盆地,具有東寬、西窄的特點,盆地內部地層較為平緩,無明顯的二級構造,三級構造多見鼻狀褶曲,形成較好圈閉的背斜構造發育較差。西峰油田西41區位于鄂爾多斯盆地陜北斜坡的西南部,構造背景相對簡單,是一個明顯的單斜構造,呈向明顯東南高、西北低的寬緩形態,研究工區的整體坡度較緩,每公里下降5~10m,沒有大的構造起伏,有幾個與區域傾向基本一致的鼻狀構造發育,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含油分布。主產區局部出現傾向西北或西方的鼻狀隆起。各小層構造基本上為單一的單斜形態,砂滲頂構造具有很好的連續性。
裂縫的展布及規模受地層、應力性質、應力大小、作用時間、應力差大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應力的性質、大小及耦合方向是影響裂縫的強度、密度和展布方向的主要因素。
本區的長8段裂縫較發育,方向性明顯。在測井資料中有較明顯的特征,與井區內的西103井的應力方向為北西~北西西向,用大地電位法、古地磁法測出西27井、西29-19井分別為71.8~75度。從用各種方法分析統計裂縫數量及方向而成的裂縫分布玫瑰圖上看,本區的主要裂縫方向在北東向和北西向。北東東向的裂縫強度及數量應較北西向明顯較多。
3 油田見水規律
西41區共計管理油井484口,水井178口,目前日均油井開井411口,水井開井158口,井口日產液水平液1108m,井口日產油水平547t,綜合含水41.9%,平均動液面1163m,日注水量2643方。平均單井日產液水平2.71m,平均單井日產油水平1.33t。
3.1 見水比例大
目前全區處于中含水期,見水井達到301口,占總井數的73.2%,其中含水大于70%的125口,占總井數的30.4%,與投產初期對比受見水影響日均損失產能239.24t。目前81.8%的主向井目前已見水,占見水井的35.9%,目前65口主向見水井含水大于70%。
3.2 壓力保持水平低
受高含水、水淹井的串流影響,注入水無法有效在地下形成壓力場。同時在微裂縫及非均質性的影響下,水線的突進導致注入水的稍有面積及波及系數全面下降,在開發過程中表現出主向水淹、側向不見效的狀態。西41區與2013年對比壓力呈明顯下降趨勢。目前壓力保持水平僅為84.2%。
3.3 見水速度快
西41區域目前見水井平均見水周期220天,主向井裂縫水淹井最短59天,最長219天。與物性相似的長8油藏白馬中見水速度對比(見水周期639天)相對較快。
3.4 水驅動用程度低
西41區域水井測試吸水剖面29口,吸水厚度386.7m,水驅動用程度64.3%,水驅動用程度逐年呈上升趨勢,但水驅動用程度仍然較低。剖面上吸水不均、尖峰狀吸水矛盾仍然突出,影響我區油藏整體水驅效率的提高。
4 堵水調剖
4.1 調剖思路
見水井復合堵水調剖是通過封堵油藏中高滲透水通道,使地層中流體“定勢流向、定勢壓力場”改變,從而提高注入水驅波及體積,調整液面剖面,降低油井含水,降低產水量,提高產油量,從而提高注水開發油田的水驅采收率。其意義是通過深部堵水調剖封堵或降低水井高滲透層吸水能力,增加低滲透層吸水,減少無效注水,調整地層吸水剖面;延長油藏穩產時間,實現剩余油挖潛。
4.2 實施方式
結合歷年白馬中區長8調剖結果分析,“區域調剖,同步啟動”狀態下主向井見效率明顯較高,交“定向調剖、分期實施”狀態下提升20-30%。針對西41區域常規注水效果減弱,水驅動用程度較低,水驅效率差的特點,開展“區域調剖,同步啟動”的措施方式較為有利,2014-2015年在西41區依照井組主向見水快,側向見效慢、井組采出程度低等原則,落實區域性堵水調剖32口,從而擴大注入水波及體積,提高水驅動用程度及采收率。
4.3? 實施效果
結合區域采油曲線來分析,自2014年9月至目前開展區域性堵水調剖后,得到較好效果:一是西41調剖區域呈現負遞減態勢,在無措施與新投的狀態下區域含水下降4.6%,日增油量9.4t;二是水淹井排液量下降,無效水驅量減少,存水率與水驅指數剪刀差逐漸下降。從而緩解了注水水驅效率低,單向持續推進,產能損失大的開發矛盾。
5 結論
受裂縫發育影響,西峰油田西41區油田有見水比例大、壓力保持水平低、見水速度快、水驅動用程度低的見水規律。
常規注采調整手段無法滿足穩產需要,推廣堵水調剖,可以實現“控水穩油”的開發效果,“區域調剖,同步啟動”適合西峰油田西41區西131區域長8油藏。
在西峰油田調剖強度控制在在2.6-3.4m/m.d之間時,堵水調剖井爬坡壓力相對合理,措施后增油效果相對較好。
參考文獻:
[1]何佳, 賈碧霞, 徐海濤, et al. 調剖堵水技術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J]. 青海石油, 2011(3):59-63.
[2]靳彥欣, 史樹彬, 付瑋, et al. 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調剖技術界限研究[J]. 特種油氣藏, 2015, 22(3).
[3]熊春明, 唐孝芬. 國內外堵水調剖技術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J].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7,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