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 白洋 高娜
摘 要:本文通過國內外武器裝備維修保障模式及其發展現狀的對比,總結出了我國裝備維修保障模式與國外武器裝備維修保障模式的差距,并針對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幾點針對性的建議,對提升我國裝備維修保障現狀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裝備維修保障;配置優化;精確保障
1引言
隨著武器裝備逐漸呈現出集成化、系統化、信息化的特點,傳統裝備維修保障理念、模式和方法難以準確快速地預測、定位并修復高科技裝備存在的故障[1][2],因此,高科技裝備的質量與可靠性問題日趨嚴重,嚴重制約著部隊戰斗力的形成和發展。因此,近些年武器裝備維修保障模式的發展逐漸引起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
2國外維修保障模式及其發展現狀
21世紀以來,高科技武器裝備逐步成為國外武器裝備的主體力量,其故障規律呈現出復雜性、耦合性及并發性的特點,迫使著裝備維修保障逐漸趨向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施武器裝備的精確化、低消耗及高效益的維修保障模式。
2.1基于狀態的維修
基狀態的維修(Condtion based maintenance,CBM),是依據各項參數指標實施武器裝備技術狀態評估,旨在實現依據裝備的技術狀態確定應采取的維修保障策略,在保證武器裝備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其使用和維修保障費用[3]。其目的是將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各種高新技術應用到維修的全過程,從而提高維修工作的效率與效益,實現維修方式的全面變革。CBM從設備內部植入的傳感器或外部檢測設備中獲得系統運行時的狀態信息, 通過對這些狀態信息進行實時的或接近實時的評價,最終作出設備的維修需求[4]。
2.2基于性能的保障
基于性能的保障(Performance Based Logistic,PBL),其核心思想是通過促進軍方與合同商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與風險共擔,從而在經濟可承受的條件下確保型號產品在壽命周期內實現預定的戰備完好性目標[8],其目的是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將任務規劃、維修訓練和維修保障作業等要素綜合起來,對武器系統的狀態進行實時監控,根據監控結果自主確定合適的維修方案,在裝備使用期間預先啟動維修任務規劃和維修資源調配,在最佳時機進行維修,使武器裝備能以最低的費用達到規定的戰備完好性。實現“自主式保障”后,裝備的幾乎全部診斷測試、維修和保障活動都將實現自動化,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力和消除人為差錯,高效保障裝備的作戰部署[9]。
2.3自主式保障
傳統的裝備維修保障模式,存在以下幾點問題:在裝備維修方面,其存在維修規模大、費用高及可用性低的問題;在備件供應方面,其存在備件供應規模過大,供應鏈復雜,資產可視化程度不高以及部隊等待備件時間過長等問題;在裝備保障模式方面,保障力量較為笨重,職能性保障機構過多以及保障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5]。
自主式保障(Autonomic Logistics,AL),其目標將裝備維修工作與供應、訓練、運輸等保障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大幅提高了維修保障流程的自主化程度[6],其核心思想是“項目辦公室”通過“裝備保障集成方”加強對裝備全壽命保障的管理,促進軍方與合同商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與風險共擔,從而在經濟可承受的條件下確保型號裝備在壽命周期內實現預定的戰備完好性目標[7]。
3國內裝備維修保障模式及發展現狀
新型高科技裝備電氣化程度高,機械機構復雜,且大量采用集成電路、多層電路板和表面貼裝工藝,非專業維修機構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維修任務,裝備維修保障由原先修復修理為主向換件修理為主轉變,原先的工種崗位設置已明顯不能滿足我軍裝備維修保障的需求。因此,我軍借鑒外軍先進做法,精簡部隊編制,將原有的中繼級修理拆分合并到基層級與基地級修理中,構建部隊級與基地級兩級維修作業體制,有效地提高了裝備維修保障效率、縮短維修周期。但應看到三級維修保障體制向兩級維修作業保障體制的轉變其本質是由建制內專業保障向全系統綜合保障轉變,由上下同粗的專業分類向上細下粗的專業劃分轉變,由基于型號分散修理向基于能力集約修理轉變及由定時集中粗放管理向個體差異精細管理轉變[10]。
4總結與建議
本文將國外裝備維修保障模式與我國裝備維修保障模式進行對比,發現我國裝備維修保障模式還存在體系不夠完善,研究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及對裝備維修保障新技術利用率低等問題。因此,我國應正視與國外先進維修保障模式的差距,加強裝備維修保障管理體系建設,鼓勵裝備維修保障模式創新并積極運用到裝備保障的實踐中,不斷檢驗我國裝備維修保障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促進我國裝備維修保障工作健康、協調、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Blanchard B S, Blyler J E. System Engineering Program Evaluation[M]. 2016.
[2] 張路兵. 武器裝備保障性工程研究[D]. 山東大學, 2007.
[3] 康建設,尹健,王希星. CBM系統與設備狀態監測[J].儀器儀表學報.2006,27(6):1748-1751.
[4] 殷蘇東,陳旭華. 基于狀態的維修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8,8(6):1530-1534.
[5] 侯曉東,王永攀,楊江平,張宇. 基于狀態的武器電子裝備故障預測研究綜述[J]. 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18,40(2):360-367.
[6] 王邑,肖明清,周越文.面向自主保障的航空電子設備在線測試系統[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2,20(1):141-143.
[7] 栗琳,朱斌,陳龍.國外維修保障理念的最新發展[J].航空制造技術.2010,20:40-43.
[8] 秦緒偉,紀夢旭,蔣忠中,康艷新.性能保障模式下關鍵設備市場擴張期的二級備件庫存優化及案例[J].2016,22(12):2888-2899.
[9] 劉志勇,榮麗卿,趙美.面向AL的戰略級倉庫備件供應優化方法[J].火力與指揮控制.2017,42(1):121-124(128).
[10] 陳智勇,趙明,肖振華.新型復雜裝備維修保障模式改革思考[J].裝備學院學報.2013,24(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