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萱
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千辛萬苦歸來,漢武帝封他為“博望侯”,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張騫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從他開始,中國人通過絲綢之路博望世界。
樓蘭、龜茲、姑墨、鄯善、且末、精絕、于闐、疏勒……一個個令人遐想聯翩的古城名字,串聯起一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這條穿過高山和低谷、黃沙與綠洲的絲路將歐亞內陸幾大帝國連接起來。
研究歷史,不難發現:自從張騫出使西域、連接中國東段的絲綢之路得以開辟以來,古絲路時斷時續、時衰時盛的狀態,取決于當時中國歷朝歷代的綜合國力。綜合國力強,則有能力運營、保護絲綢之路東段的暢通,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若綜合國力弱,西北部則被彪悍的游牧民族所割據,絲綢之路也因此被阻斷。
絲綢之路因盛唐而盛,而盛唐也因絲綢之路更富庶。試想,當時世界奢侈品生產的中心在中國,茶葉、瓷器、絲綢源源不斷輸出,帶回真金白銀。在東羅馬帝國,來自中國的一磅蠶絲竟居然能夠賣到12兩黃金的天價。絲綢絕對是當時西方的硬通貨,一度被歐洲當作貨幣使用。
元朝依托強大的軍事實力,陸上絲綢之路又再度繁華。但隨著元帝國的土崩瓦解,這條路又陷入了沒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個很好的參照物,恢弘壯闊的莫高窟洞窟是當年走向遠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驛站。從晉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洞窟。但是敦煌沒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畫,因為到了明朝這條路已經沒有人走了,直到近代都處于被人遺忘的狀態。
事實上,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有一個歷史興替。安史之亂后,陸路衰落,海路開始發達,后者在宋、元時代乃至明前期始終保持興盛,遺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許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遷海令”使得海上絲路也日益衰落,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全球重心轉向西方。中國人因為絲綢之路形成的世界觀、大格局衰退了。
絲綢之路從一誕生起,就是由說著不同語言、具有不同文化傳統的人們共同創造的,相互溝通交流,推動著歷史前進。曾經在絲綢之路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中國,今天正在重返世界舞臺中央,
該書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從絲路古今、國家戰略、共贏之路、專家觀點、絲路故事、高峰論壇六個方面展開,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歷史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啟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設想、 “一帶一路”幾年來取得的成績和進展、專家學者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建言獻策、“一帶一路”上的平凡故事、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通過數據與政策、故事與啟示引領中資企業走出國門,與世界人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