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中國畫的基本造型特征,那就是中國畫更加重視傳達所繪對象的內在神韻,也更加重視畫者主觀情感的表現與寄托。中國畫對于客觀事物的描摹,是一種在不真實中還原的真實,看似并不完全相似的形象,其實是對所繪對象深層意蘊的感發,也是將所繪對象的內在神韻與畫者主觀生命體驗相互融合的深度再造。
早在魏晉南北朝的東晉時期,顧愷之在談及人物畫時就曾提出“以形寫神”“傳神寫照”等命題。他的核心觀點是,進行人物畫創作時應注重“傳神”,即捕捉所繪人物獨具特色的內在精神,對人物外在形象的描繪,則是為了實現“傳神”效果的一種途徑。
顧愷之的這一觀點,對后世中國人物畫的造型取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宋代畫家梁楷的名作《太白行吟圖》為例:畫面以墨色勾勒,線條凝練豪放,數筆之間,一個灑脫飄逸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這幅畫還特意選取了人物側面進行描繪,寬大的袍袖似迎風鼓脹,更增加了畫面的流動感,使得詩人一邊緩步前行,一邊尋章摘句,即所謂“行吟”的神態得到了更好地詮釋。
不難看出,在構思《太白行吟圖》時,梁楷對李白的外在形貌進行了盡可能簡化的處理,但觀者同樣能對畫面中的詩人形象產生認同。究其原因,則在“傳神”。可見,梁楷的《太白行吟圖》正是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物畫“以形寫神”造型特征的代表之作。(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