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華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走向工作、走向生活、走向未來。而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正好為學生創設了多樣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把所學遷移到各種不同場景,并由此反芻語文素養的形成。
閱讀篇
《朗讀手冊》一書就“閱讀能帶來什么好處”這一問題,歸納出一則簡單的定義:你讀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歡讀,就讀得越多;讀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聰明。
對學生來說,大量的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積累。因此,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終身閱讀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是這樣做的。
一、保證課堂閱讀時間
把閱讀課排進課表,保證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要把學生培養成一位讀者,一定要給他時間閱讀。前期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完成了語文課本的學習,剩下的時間變成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因此有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閱讀,學生在學校平均每天能享受到一個小時的閱讀時光。
二、提供豐富的閱讀內容
近年來,語文考試試題越來越靈活,而學期末語文學科的評價也已日益多元化,傾向于閱讀理解。換言之,語文素養的提升,必須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
那么,我們要讀些什么書呢?
最穩妥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讀名著。對于已經建立讀書習慣并知道自己喜好的學生,要向他們推薦不同層次的書籍。作為語文教師,我嘗試用不同的書籍去影響不同的學生,向熱愛文學的學生推薦《撒哈拉的故事》《向著明亮那方》《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向癡迷歷史的學生推薦《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兒》……就這樣,讀著讀著,每個學生悄悄成為最好的自己。
三、讀寫結合,內化閱讀
寫是對讀的一種內化和升華。讀書批注、讀書記錄表、讀后感、仿寫兒童詩及創作兒童詩,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內容、寫法不做硬性規定,讓學生流露真情實感,讓閱讀向縱深發展。發現學生讀書筆記中的亮點,發現學生原創的兒童詩,給予客觀評價,真誠贊美,順便做一點讀寫指導。讓學生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閱讀方法引導中深入閱讀,養成讀寫結合的良好閱讀品質,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大量的閱讀讓學生的作文水平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僅愛寫、會寫,而且寫得獨特又深刻。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關鍵在于學生讀書的數量和質量。
閱讀的厚度,必然決定人生的高度。
實踐篇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我們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一、班級讀書會,暖一朵花開等你來
每學期開展三次讀書會。讀書會的活動和寫作教學完全契合,在時間和地位上與寫作共存。將讀書會進行到底是我對學生的承諾!學生深層閱讀,以做批注的方式完成讀書會的儲備工作。讀書會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更大的作用是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找到閱讀的興奮點和認可度。
在讀書會的浸潤下,學生的讀書成果日益豐盈,并由此取得了兩大專題的收獲:一是開展詩歌讀書會“朗朗書聲”;二是編寫詩集《破繭成蝶》。背詩比賽是學生自發組織的,讀書會是學生分小組策劃的,詩集是學生自己寫的,最后由教師修改潤色。那段日子,學生們的熱情空前高漲,師生之間出現從未有過的親密。學生也由此明白文字是有生命的,語文是靈動的,生活是詩意的。
二、專題訓練,讓學生愛上寫作
我認為,不一定要照搬教材上的作文教學體系,最好能依托自己的經驗,從實際出發,做長遠規劃,并選擇某一種體系作為基本框架,對寫作系統進行大膽的重構,開發富有班級特色的寫作新計劃:課堂上引領學生創意寫作;帶領學生創作作文集《舌尖上的美食》《我眼中的同學》等系列作品。到了六年級,我們鼓勵學生嘗試對自己的生活進行盤點,學寫“微自傳”。
只要我們教師善于分析自己的興趣、特長以及所擁有的學習資源,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學生,開發豐富多彩的習作課程,我們就一定會成為最好的教師!
三、開啟四季詩詞之旅,溫潤生命
根據四季的變化,我以中國古詩詞為主線,教學生學習詩歌,以誦讀四季、景物詩歌為主體,同時結合繪畫、寫作、書法等,觀察自然景物,學習古典詩詞。
追隨著二十四節氣的腳步,師生一起賞析經典古詩,從此學生真真切切愛上了詩詞,愛上了誦讀,愛上了中國文化。他們認識了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
很多時候,種子在不經意間被埋下,春風春雨,正是萌芽好時節。
一路走來,無論是古詩詞解析、師生共讀、填寫讀書記錄表,還是閱讀批注、兒童原創詩……學生們都樂在其中,經過詩詞的洗禮,一點點在美好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