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錦
1
20世紀80年代中,文化界有一場著名的筆戰,是廣州一個叫馮衣北的人與“新儒家”代表人物余英時“唇槍舌劍”,話題是關于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的心境。
有一次,我去中山大學向林雅杰先生請教,臨走時,他交我一本書:《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與余英時先生商榷》,作者是馮衣北。
“馮衣北就是劉斯奮的筆名!”林雅杰先生很興奮地說。林雅杰與同為中山大學畢業的劉斯奮是好友,他希望我留意一下這場文化界高手過招的論戰。
看完《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我對劉斯奮有了粗淺的認識,后來在一些詩書畫雅集的場合中或在報刊上,也常常遇到他和看到他的作品,印象中他是個研究舊學的老先生。
有一次,我翻閱《廣東散文選》時,被劉斯奮《梅花,一個古老的故事》吸引,“沒想到他的白話文也寫得這么好!”我非常意外。
其實,在劉斯奮的代表作《白門柳》出版前,它的“引子”部分就在《羊城晚報》的文藝副刊單獨發表了,據說這散文因此獲得著名散文家黃秋耘的激賞,收入《廣東散文選》。
2
在這里,我們是將劉斯奮的《梅花,一個古老的故事》當散文來看的。
在幽深的山谷里,有一株被人遺忘的梅樹。
這株山南常見的紅梅,是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之夜,被猝然爆發的山洪沖到谷底來的。同它一塊沖下來的其他梅樹,都壓在坍塌的巖層底下了。只有這一株,因為長得特別粗大碩壯,僥幸地活了下來。
文章一開始,就用文字構筑了“梅”與“自然”對抗的場面,為后來梅的命運起跌做了很好的鋪墊。之后,作者沿著這個思路寫下去:
傷痕累累的梅遇到了知音,然后獲得新生,一樹梅花綻放之后,它又落寞而死……這簡直就是一個鮮活的人生寓言。你可以在其中看到很多,如朋友的知遇、個人升遷的得意……
作者用擬人化的筆觸寫活了這株梅樹:
“它的半爿已經死掉,剩下黝黑朽爛的一段木橛。另外半爿艱難地扭曲著,又掙扎著坐了起來,卻再也直不起身子。于是,它就這么弓著腰,坐著,過了一年又一年……”
“老梅樹被自己弄得皮開肉綻,遍體鱗傷。有一次,它偶然在月光下看見自己丑陋不堪的影子,竟害怕得渾身發起抖來。”
“可憐的梅樹是多么激動呀!它吃驚,懷疑,不知所措,終于快活得哭起來了?!?/p>
這篇散文的文辭精美,有不少精警的句子,自然流動而不著力,頗有初唐詩歌的藝術風格?!拔覍ξ淖址浅Vv究,寫的時候字斟句酌,像寫詩一樣來寫它。”劉斯奮對自己的文字非常重視,有著嶺南作家踏實精干的寫作態度,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個令人唏噓的梅花故事中,讀者能看到自己的身影,或榮,或枯,令人沉思,令人回味。
3
《梅花,一個古老的故事》,是《白門柳》開篇的“引子”,它本身在小說中是有獨特意思的,它運用了象征手法,寫得比較曲折隱晦。它可以象征小說中的主角錢謙益、柳如是、冒襄、黃宗羲等人的沉浮,也可以是影射明皇朝繁榮不再的時局等。這幾層意思,可以放在讀小說《白門柳》時再思考。但該文能獨立成篇,是一篇散文佳作,這也是它常常被收入不同版本《廣東散文選》的原因。
《梅花,一個古老的故事》像一個人生的寓言,有著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象征意義,不同的讀者對它有著不同的理解,本期我們特意邀請了中山市小欖鎮永寧中學的學生對它作賞讀。該校曉笛文學社的同學在指導老師甘逸、張珍偉等指導下完成了文章,有的從“梅與知音”的角度,有的從自身經歷的體會出發,紛紛談了自己讀后的獨特感受。
如果你看了這篇《梅花,一個古老的故事》有什么觀感,歡迎來稿與大家分享。
劉斯奮祖籍廣東省中山市,1967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文系,一級作家,歷任第四、五、六屆廣東省文聯主席,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長期從事小說創作、學術研究以及繪畫、書法。2015年榮獲廣東省第二屆文藝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