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普通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ollege English Test,簡稱CET),由于其受眾面廣,每年兩次考試考生數量高達近千萬人,因而收到了廣泛的關注。而其所包含的“寫作、聽力、閱讀、翻譯”四大板塊中,尤以聽力板塊難度最大,對考生造成的壓力最大并且提高的耗時性較高,因而最受考生關注。因此,本文將集中探討全部由客觀題組成的最新題型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聽力板塊的題型特點以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四級聽力發展歷史;四級聽力應對策略;細節題和理解推理題
【作者簡介】溫泉(1977-),男,碩士,沈陽師范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SLA)。
一、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 Band 4)聽力題型改革歷史回顧
篇章3篇,10道題,每題2分。 保持比重,更加重視聽力內容的實用性和實效性,刪除實用性較低的短對話題型,增加實效性較強的新聞題型。同時,對于考生所反映的聽寫題目難度過高,容易造成分數差別過大的實際情況,將此題型刪除。
如我們所知,測試評價,作為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必須具備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總之,要真正到達測試的公平性。回顧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聽力板塊的題型改革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為了符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為標準化水平考試的特點,(水平考試,必須要具備一定時間段之內的分數的可比性,因而必須保證其難度的穩定性,這一點是有別于高考、考研那種選拔性考試的。)幾次改革嘗試,都是為了達到考試難度的穩定性進而保證其分數的可比性和可參照性。這一點,尤以將難度過低的“短對話部分”和難度過大的“聽寫部分”最終刪除得以充分體現。通俗地講,短對話,考生們都能拿分,沒有區分度;而聽寫項目,聽力基礎好的和相對不好的,分數差會拉得特別大,進而導致從整個試卷看不到真實的考生的英語的全面水平。進而造成考試結果不全面,不足夠公正。例如,有的考生詞匯量很大,閱讀能力,包括寫作翻譯能力都很不錯,但就是聽力不好,而其中聽寫這一個項目就給他落了近10分左右。導致最終的試卷成績無法真實反映的英語水平。總而言之,經過30多年的考試改革嘗試,如今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特別是聽力板塊,無論是題型還是難度都到了相對平衡的公平性,體現了水平考試的特點。
二、最新題型的大學英語四級聽力應對策略
既然如今考試的題型已經相對穩定,特別是2016年6月那次題型調整后,如今已經順利運行了三年整,那么我們就可以非常有針對性的基于足夠的數據支撐來探討四級聽力各題型的應對策略了。首先,對于如今25道聽力全是客觀選擇題的實際情況,筆者善意的提醒考生,千萬不要懷揣著“反正都是選擇題,聽懂聽不懂也都可以蒙一個。”的心態來應對。聽力的提高是個慢功夫,正因為“慢”,則更需要針對性強,提高效率。在此提出三點建議:第一,這條建議是寫給官方的,中國很多省份的高考英語不會將聽力計入高考總分,這是造成很多高中畢業生一進大學,就對聽力絕望的根本原因,因為欠的“賬”實在太多了。令我們欣慰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省份,應教育部倡議,講會把英語聽力計入高考總分,這也是考生提高聽力基礎的最有效保障。當然,對于那些如今已經在大學里學習,且聽力基礎不好的學生,我們建議一定要在大學一年的時候“惡補”基礎,可以選擇一些高考聽力水平的題目,來激活聽力的神經,激發聽力的信心,然后在慢慢過渡到四級聽力的題目上。同時一定要基礎練習聽力一定要持之以恒,保持每天至少30分鐘的“精聽”時間,而且要盡量邊聽邊記,把聽力和短時記憶力同時提高起來,這也是很多學生平時忽略的。第二,作為老師,我經常給學生打比方,考試就像是參加比賽,不僅要有實力,更要尊重,了解并且合理利用比賽規則。就以如今的聽力題目為例,盡管都是選擇題,但就題目屬性來看,聽力題目基本可以分成“細節題”和“理解推理題”,而兩者的答題策略是完全不同的。我以2016年四六級委員會發布的改革官方樣題為例。其中第17題,如下:
“17.? A) The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 ? C) The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B)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D)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四個選項分別是四個文學的獎項,這種題目明顯是一道“細節題”,而細節題應對的策略就應該是“所聽即所得”,因此一定要在聽得過程中邊聽邊反應,邊做標記,比如說四個獎項分別對應的是四個年代或者作者四個年齡的信息,因為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考試的問題不同于高考,是聽完文章之后單獨播放的,也就是說,聽的時候,考生不知道會問什么,所以做好標記就顯得更為重要了。而與這道題目風格迥異的事第19題,如下:
“19.? A) They are very generous in giving gifts.
B) They refuse gifts when doing business.
C) They regard gifts as a token of friendship.
D) They give gifts only on special occasions.”
這道題目中我們發現,選項A)和D)從邏輯上講明顯是相反的關系,從測試學的規律來講,答案應該在A)和D)之中,“送禮慷慨與謹慎”不是細節,而是推理出來的,因此這道題目屬于“理解推理題”,是“所聽非所得”。如果考生真的沒有聽到相關的支撐信息,也可以根據邏輯和文化常識(該題目最終問的是關于北美洲的人送禮什么特點),把答案傾向于D),畢竟,同熱情慷慨的東方人相比,西方人更崇尚“平等和自由”,因此送禮方面肯定是相對謹慎的。這么一看,考試確實有很多規律可以總結。
而第三個建議就是更高的期待了,在這里就不重點講了,那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將“聽說”不分家,在提高聽力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口語表達,尤其是英語實用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大學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在“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時代,好的聽力提高策略,不僅需要學生在考試中不斷摸索,更需要公共課外語教師的引導和輔助。為此,我們也將會不斷地鉆研和努力,真正做學生的好導師,幫助他們在英語學習上取得更為實質的進步。
參考文獻:
[1]Celce-Murcia, Marianne.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USA:Thomson Learning.2001.
[2]Nunan, Davi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USA:Thomson Learning.1999.
[3]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若干問題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 (4).
[4]陳楊凝.四六級改革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亞太教育, 2016(8).
[5]李昕燕.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聽力改革及應考策略[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6).
[6]萬書霞.大學英語四、六級聽力考試改革后效研究[J].黑河學刊,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