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技術手段雖然為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帶來新機遇,但產生的嚴重沖擊和影響同樣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英語課堂生態出現失衡,失去穩定運轉狀態。因此,本文立足于高校英語課堂生態結構(不恰當),基于信息化語境下(不通順),對高校英語課堂生態失衡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的重構路徑。
【關鍵詞】信息化語境;高校英語;課堂生態
【作者簡介】肖之芳(1971.09-),女,漢族,山東平陰人,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山東省2018年藝術教育專項課題《藝術院校英語教學中文化生態平衡研究》課題編號YJ201811010——信息化語境下高校英語課堂生態重構路徑。
引言
維持高校英語課堂生態的平衡和穩定,能夠為英語教學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但現階段高校英語課堂生態失衡現象嚴重,主要體現在結構失衡和功能失衡兩方面,因此,探索信息化語境下高校英語課堂生態重構路徑具有現實意義。
一、高校英語課堂生態性分析
1.基于生態學角度研究高校英語課堂生態。基于生態學角度展開對高校英語課堂生態的分析和研究,是從一種(?)跨學科角度,因此,生態方法能否合理應用于課堂領域中值得深入探討。伴隨社會發展腳步不斷加快,(主語)高校逐漸對生態予以高度重視,并為生態學與教育學的融合發展搭建了良好平臺(不太通順),同時教育生態學是學者們基于教學研究獲得的新成果。高校英語課堂生態相比于其他課堂生態,均具有統一的特征,(1)生態系統的構成,是由生態環境和環境中的群落共同組成。(2)能量的轉變、物質的循環、信息的傳播。(3)自我調節和組織。
2.高校英語課堂具有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征。課堂生態與自然界的生態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所以,能量轉變并不是光合作用的結果。課堂生態中的能量是來源于教師和學生,能量轉變的實質含義,是在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相互流動,基于該角度而言,教師和學生均是課堂生態中的生產者。在開展課堂活動中,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生產的能量,促進自我的發展和能力提升,在該課堂生態系統中從能量生產者轉化為能量消費者。因此,在課堂生態中,英語教師和學生具有三個身份,分別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3.高校英語課堂的生態結構和主要功能。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不僅僅需要構成的元素,同時需要具有一個固定的結構體系,才能夠促使生態系統更好地運轉,并且獲得生態平衡。若將英語課堂生態比喻為大自然生態,并將大自然生態的構成元素,將(不太恰當)課堂教學的元素進行替換,則可得到以下構造圖:
二、信息化語境下高校英語課堂生態失衡現象
1.結構失衡。
(1)組織結構比重失調。為了有效促進高校英語教學效率和質量得到顯著提升,跟隨新課標教育改革的發展腳步,英語教育工作者均致力于探索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改革路徑,并嘗試構建信息化的英語教學模式。然而伴隨現代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原本相對較為穩定的英語課堂生態中的環境因子,產生了很大程度的沖擊和影響。高校英語教師在積極引入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改革過程中,忽視了其中的重要問題,是高校英語教師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發展滯后,無法滿足信息化英語教學的基本需求,進而這樣的教學改革后,導致學生無法很好地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同時學生也仍然延續傳統學習習慣,無法得到有效的改善。(重點怎樣比重失調)
(2)生態系統組織(?)失諧。課堂生態系統中的每個構成部分均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并且相互輔佐和相互依存。基于信息化語境下,英語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技術、教學管理等失諧,均充分體現了英語課堂生態系統的組織失諧問題。在高校英語教學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師生之間并未形成統一的見解,無法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同步局面。英語教師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通常會運用多樣化的技術手段開展教學,但是在學生的認知理念中,豐富的教學手段,不如直接為其講解知識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更有利于提高考試成績,師生之間在思維領域的差異性,導致師生關系失諧。
2.功能失衡。基于信息化語境下,高校英語課堂生態功能失衡,主要體現在結構優化功能的衰弱化。當前高校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英語課堂生態系統需要跟隨技術手段的應用而不斷進行調節和改變,因此產生了一定的觸動作用,逐漸生態系統無法實現良好的自愈,其自愈功能受到損壞。長期如此,則會導致生態系統結構中的各項功能無法發揮作用,造成嚴重的功能失衡,且無法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強行應用于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導致英語課堂偏離了原本的平衡區,在新的區域中,英語課堂需要通過自身的調節,再一次的進行平衡演化。
三、信息化語境下高校英語課堂生態重構路徑
1.發揮信息技術帶頭作用。信息技術為傳統教育模式帶來嚴重沖擊,同時也為傳統教育模式改革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想要切實改革信息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失衡現象,則需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帶頭引領作用,進而實現高校英語課堂生態的平衡發展。首先,通過政策層面推動高校英語教學的信息化發展,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價值應高度重視,對信息技術的引導作用予以認同,并給予良好的干預措施,針對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生態失衡問題,運用積極的態度探索解決方式,實現生態系統的重新平衡。其次,伴隨英語課堂教學的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已經完成了發展中的探索和反思,想要真正促進英語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應使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教學中呈現常態化和深層次化的發展趨勢,推動高校英語理論教學和技術手段均邁向信息化。
2.控制課堂生態限制因子。生態系統中的限制因子的含義是抑制生物繁殖的生態因子。在高校英語課堂生態中,不同的生態因子均發揮著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的作用,并且也會影響其他銀子的成長和發展,進而形成推動課堂生態主體生長的作用。限制因子在高校英語課堂中的含義,則是指影響課堂生態成長、破壞課堂生態系統平衡與和諧發展的因子。對限制因子的有效控制,是生態重構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路徑,但是需要針對英語課堂生態中的限制因子進行有效的甄別。伴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逐漸已經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活中(重復),原本的生態因子因為度和量呈現極端化發展,逐漸轉化為了限制因子。譬如,網絡教育資源運用方式不當,上網學習時間較長等。除此之外,高校英語課堂生態中的任何一個因子,均有可能逐漸轉化為限制因子。由此可見,信息化語境下(重復),開展英語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學主體應具備甄別限制因子的能力,并進行深入的分析其變化,運用合理的方式進行調控,進而實現預期的目標。
3.維持課堂生態活水效應。“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活水是動力之源,同時更是維持生態系統長期平衡的關鍵因素。換言之,基于信息化語境下,高校英語課堂生態想要獲得長期的平衡,則需要運用“活水”進行維持和滋養。生態系統內部中蘊含的生態因子,不斷優化的過程則是“活水”,也是良好的外部條件因素,基于此,高校英語課堂生態想要始終維持活水效應,則應不斷對課堂中的生態因子,也就是英語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進行改進和優化。在英語課堂教學不斷信息化發展進程中,英語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學習相關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不斷積累教學經驗,進而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量。針對學生方面,仍然需要跟隨時代腳步與時俱進,對新型教育理念有正確的認知,并且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充分發揮生產者作用。(教學環境的優化)因此,只有高校英語課堂生態中的生態因子優化(重復),才能夠為生態系統源源不斷注入生命力,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生態學仍然處于發展初期階段,隸屬新興學科,尚未進入穩定發展狀態。伴隨現代化技術手段發展,教育生態學逐漸引起高度重視,并且呈現出主流發展趨勢。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應通過發揮信息技術帶頭作用、控制課堂生態限制因子、維持課堂生態活水效應等途徑,構建穩定的英語課堂生態,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朱倩.信息化語境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態環境失衡現象考察——以南通理工學院個案為例[J].海外英語,2017(23):114-116.
[2]尹亮宇.信息化語境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師生態位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6):54-57.
[3]王靈焱.信息化語境下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的失衡與重建策略[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8):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