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深入,中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日益增多,需要大量的外語專業人才,包括口譯人才,這就對口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傳統的口譯教學多局限于課堂上的練習與點評,難以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本研究嘗試利用一系列教學手段提高口譯課程的教學水平,培養學生對更高層次的語言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為學生以后從事口譯或其他和外語相關的復雜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二、 研究內容
本研究的對象是國內某211高校外國語學院2015級與2016級共3個班。其中2015級兩個班共28名學生,于2017-2018學年第一學期選修了筆者教授的“中級口譯”課程;2016級1個班共25名學生,于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選修了筆者教授的“基礎口譯”課程。
本研究探索通過口譯教學實現學生綜合語言能力提升的路徑。針對研究對象的不同情況,分別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
針對2015級:
名稱 具體做法 目的
聽力訓練 英漢-漢英回譯練習:選取VOA慢速英語新聞及其對應中文譯文錄音。 學會聽辨;體會英漢兩種語言的異同。
英漢互譯訓練 分主題練習:練習分為經濟、科技、教育和外交等主題。 了解不同領域的特殊用語。
口譯實踐 口譯比賽、 課堂模擬會議、鼓勵參加CATTI考試/培訓。 鍛煉現場表達能力、心理素質等。
研究性學習 推薦閱讀通識書目 。 擴大知識面,學會基本的研究方法 。
針對2016級:
名稱 具體做法 目的
聽力訓練 不記筆記的情況下練習復述 學會聽辨,鍛煉記憶能力。
英漢互譯訓練 線上口譯訓練:創立口譯打卡QQ群 讓學生創立自己的練習材料庫。
口譯實踐 組織觀摩實戰;口譯比賽;鼓勵參加CATTI考試/培訓 鍛煉現場表達能力、心理素質等。
研究性學習 推薦通識書目閱讀 擴大知識面,學會基本的研究方法中學會一些獨立研究的方法。
三、 研究結果
“問卷內容”研究項目結束后第三個月(即2018年9月),筆者在所有研究對象中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項目的實施效果。針對2015級和2016級筆者設計了兩套不同的問卷。每套問卷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用“是”或“否”進行回答的題目,并請學生說明原因。這部分問題是為了了解項目的各項措施在學生中落實程度。第二部分是選擇題,每道題目下列出了4項和語言相關的技能,請學生對項目各項措施提高各語言技能的效果進行量化評價,以了解各項項目措施是否被學生所接受和認可。第三部分是簡答題,請學生針對各項措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在以后的教學中優化教學手段,使之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2015級調查結果:
第一部分:1、3、4、5題回答“是”的人數少于回答“否”的人數,分別為3人和25人、9人和19人、11人和17人、11人和17人;只有第2題相反。回答“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認為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敢參加”“其他學習任務太重沒時間參加”“與自己職業規劃不符”“缺乏自律”等。
第二部分:6-12題每項能力選擇“非常有幫助”和“有幫助”的人數均超過總人數的一半(14人)。但“邏輯思維能力”一項,選擇“中立”的人數略多于其他幾項。
第三部分:1題認為突出優點為“提高雙語能力,口譯技能”的人數最多,為19人;針對缺點的回答比較分散,人數較多(4人以上)的包括“無法充分練習”“不具情境性”等。2題有22人認為分主題口譯練習的選材難度“適中”,主要建議包括“可以再豐富些”。3題有23人以未參加過口譯比賽為由未作答;另有4人提出“建議多加一些形式”。4題大部分人也以未參加過ATTI考試/CATTI培訓為由未作答,另有7人提出“CATTI更注重應試技巧,而課堂教學更注重基礎技能”。5題有9人認為“很接近”,有13人認為“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明顯區別”,有6人認為“差異很大”。6題有14人認為要通過“制定計劃”保證完成閱讀,8人認為需要“用強制的方式”。7題認為研究型學習主要障礙是“個人能力低”的有6人,是“不熟悉研究性學習方法”的有6人,是“缺乏耐心與時間”的有5人;有6人認為克服方法是“多閱讀多查閱”,4人認為“需要一定引導”。8題認為這些教學方法“整體不錯”的有11人;建議“增加練習和作業量”的有10人,“提高趣味性”的有4人。
2016級調查結果:
第一部分:1、5題回答“是”的人數多于回答“否”的人數,分別為16人和9人、14人和11人;而2-4題相反。回答“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沒時間參加”“與自己職業規劃不符”“缺乏自律”等。
第二部分:6、7、10、11題每項能力選擇“非常有幫助”和“有幫助”的人數均超過總人數的一半(12人);8、9題選擇“非常有幫助”和“有幫助”的人數較少(5-10人),但仍然超過選擇其他選項的人數。
第三部分:1題認為復述練習材料難度適中的有20人,認為偏難的有4人。2題認為“形式很好”的有14人,認為“材料難度不一致”的有7人,認為“組織比較松散”的有6人。3題有9人認為應該“和譯員近距離交流”,有4人認為“觀摩之前要熟悉背景,結束之后可進行總結性小組討論”。4題有13人未作答,另有6人認為“CATTI實戰性更強”。5題有10人認為應“制定計劃”,另外10人認為應進行“外部監督或互相監督”。6題認為“不熟悉研究性學習方法”的有8人,認為“個人能力低”的有7人,認為自己“自律性差”的有6人;關于克服方法,有6人認為應當實行“老師指導,同學討論”,有4人認為需要“多閱讀,多查閱”。最后一題,有10人認為這些教學方法“整體有效”,有6人提出“需要加強監督和指導”,另有6人提出需要“增加練習機會”。
四、 分析討論
根據問卷結果可以發現,從項目措施的覆蓋程度來看,課堂練習參與程度是最高的,通識書籍閱讀和自主研究型學習參與程度一般,而口譯比賽、口譯現場觀摩、參加CATTI考試/CATTI培訓等實踐性較強的措施則是參與程度最低的。筆者平時教學中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練習中,所以這一項措施的覆蓋率最高。而根據學生的問卷反映,口譯比賽、CATTI考試/CATTI培訓等活動的參與率不高,主要是因為對自己能力沒有信心、以后不打算朝口譯方向發展、其他學習任務太緊沒時間準備等。口譯現場觀摩的參與率不高的主要理由則是機會太少,筆者結合實際分析其原因:一是因為學生課程太緊,難以抽出時間前往口譯現場觀摩;二是因為很多口譯活動由于安保或商業保密要求,不允許閑雜人員參加。至于通識書籍閱讀和研究性學習,未完成的學生約占總人數的一半,其羅列的主要障礙包括缺乏自律和規劃、時間精力不夠等。
關于這些教學方法和措施的實施效果,本研究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主觀評價。從問卷結果來看,本項目所實施的所有教學方法被大多數學生認為對其雙語能力、英漢口譯技能、邏輯思維能力、現場表達能力“非常有幫助”或“有幫助”。在這四項能力中,前兩項(即雙語能力、英漢口譯技能)比后兩項(即邏輯思維能力、現場表達能力)獲得的認可更多。這說明在培養與口譯相關的綜合能力方面,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措施有效性還有待提高。
調查問卷還設置了一個板塊,讓學生對各項措施進行評價,以期發現各項措施實施中的具體問題。對問卷進行總結后發現,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包括:口譯訓練方面,練習時間有限、題材不夠豐富;現場表達能力訓練方面,現場觀摩和口譯比賽機會太少、模擬現場的真實性不夠高等;研究型學習方面,缺乏引導和督促。
五、 結論
本研究嘗試利用多種方法豐富口譯教學,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目的。針對兩個年級的學生,本研究利用創新的口譯訓練模式,并輔以實踐訓練和研究性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雙語能力、英漢口譯技能、邏輯思維能力和現場口頭表達能力。從問卷結果來看,各項創新教學手段被大多數學生認為有利于其綜合語言能力的提高。但若進行橫向對比,實踐訓練和研究型學習實施程度較低,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要保障這些教學手段的順利開展,需要從課程設置、校企合作、增強師資力量、加強技術支持等各方面著手努力,而非一門口譯選修課就可以實現。本研究只是對口譯課程培養綜合語言能力的一次初步的質性研究,以后還需要進行更精細、更嚴密、量化的研究,來探索口譯課程對提高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潛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董燕萍等.學生譯員口譯能力結構的測試與分析[J].外國語, 201336(4):75-85.
[2]段靜等.大學生自建口譯資料庫初探[J].教學研究,2016,39(3):85-87.
[3]金瑩,馮軍.口譯員素質架構及其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海外英語,2015(12):1-3.
[4]任岳濤,王立平.口譯教學中第二課堂的構建與實踐初探[J].語文學刊,2016(7):129-130.
[5]鄔姝麗.高校英語專業口譯能力評估及其對口譯教學的啟示[J].中國翻譯,2010(4):37-39.
[6]楊寧.論英語專業口譯課開設實踐環節的必要性[J].新西部,2014(36):147-148.
【作者簡介】范琴,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