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亞

新課程改革中提出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校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提高學校和教師課程開發意識與開發能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研究能力。這給我們提供了契機,也給我們提出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是什么?怎樣結合本學科的特點開發符合學生實際的校本教材?我們帶著嘗試的目的走進了探索的天地。
一、問題的提出
“校本課程”這個概念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使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拓展等方式,對國家和地方性課程進行再加工,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選擇的課程。
目前本校教師和學生沒有關于世界地理的教材,且在以往教學中發現高中學生對世界地理知識都所知甚少,由于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習壓力增強,學生沒有過多業余時間和精力去補充世界地理的知識,而高中地理學習中是以世界地理為背景的,長此下去是不利于他們發展的。因此在給每屆學生進行“惡補”同時,我們不停地思考:我們是否能夠設計相關教材資料來補充學生這方面的欠缺,同時遵循新課改的要求,使得學生關心世界,認識世界,熱愛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二、研究目標
1.本著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給學生最適應的教育,讓學生最快樂的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一名既能全面發展,又能突出個性的合格學生。
2.改變學習方式,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3.不斷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具備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并能獲取新的知識的能力。
三、研究的實施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查閱資料文獻,通過不斷地選擇、取舍挑選出最新、最具價值的內容編入書中。
對比研究法:以初中世界地理教材為基礎,對比初高中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的區別,挑選最適合,最有價值的內容編入書中。
研究過程:
(一)擬寫綱要、確立編撰重點
基于學生的認識現狀,筆者把編寫重點定位在世界七大洲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學生可以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
(二)資料收集
從宏觀角度而言,為了建立完整的區域地理概念,對世界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工農業、交通、城鎮等諸多方面。因此,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多方面的資料收集。參考了《房龍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材、選用《世界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高校所用相關書籍,但內容都有些陳舊,所以我們資料來源渠道也拓寬到時政新聞中,同時,也搜索相關的生活熱點,如世界之最,世界美女地圖,將其融入到教材編寫中,以增添教材的有趣性。
(三)世界地理教材的編寫與修訂
編寫原則:世界地理教材要刪減過繁、實用性差的內容,增加那些既有實用功能又有智力價值的內容。
編寫重點:筆者把教材重點定位在農業、工業及自然環境特色這三個方面。因為世界地理包羅萬象,而世界經濟發展迅速,所以經濟發展是世界地理中重要內容,自然環境特色是一個地區和國家的基礎,是發展經濟的條件,因此,將此三項作為重點內容。
編寫過程:教材的編寫在整體上還是從地理位置出發,第一章中簡要介紹世界地理概況,其后依次介紹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極地地區。
四、收獲與反思
在整個教材編寫中筆者發現校本課程開發不是一蹴而就,是個反復過程,其內容要經過不斷修正。在編寫初期對課程性質、開發目的、適用年級、開發重點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當然,教材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由于學校研究經費的限制,我們的很多項內容只能是參照現有資料進行整合編輯。其次,由于來自于網站的資料不是很全很詳細,所編內容有一些不具權威性。再次,研究教師多是青年教師,經驗不足,在考慮問題、編排、探究性課題的設置上難免有不成熟的地方,但著重于摸索,是對校本教材開發的一種初次嘗試,希望能為同行在教材開發領域提供一點心得。
參考文獻
[1]房龍地理.
[2]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材.
[3]世界地理.
[4]人文地理.
[5]自然地理.
[6]城市地理.